讨论会后何有文教授(右五)和主讲嘉宾及主办社团领导合影。
“一个1立方厘米的恶性肿瘤里包含上亿个癌细胞,它们可能通过血液流动潜藏在人体其他地方。”杜克大学终身教授何有文认为,试图用放、化疗或外科切除办法将它们全部消灭,是当前许多医生在癌症临床治疗意识上陷入的误区。
9日下午,杜克大学中国医学学者学会举办中美医学研讨活动,邀请上海交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王明松博士,医院医院胸外科吕会来博士,以及首都医科大学口腔硕士、正在杜克大学Fuqua商学院攻读MBA姜楠医生,分享各自对中美国医疗系统现状与发展以及中国癌症临床治疗的经验。何有文教授等华人医学专家及学生前来“捧场”,与主讲人“夹叙夹议”,信息的交流和观点的碰撞让参与者脑洞大开、回味无穷。
姜楠医生分享中美医疗的差异。
吕会来医院治疗食道癌的独到专长后,提出一个话题:在实施手术切除癌变肿块的同时,当前医界通常的做法是,将上到锁骨下到腹腔的淋巴全部清扫,以免癌细胞在那里转移到那里。何有文听后非常肯定的说:“这个做法是错的。”淋巴是癌细胞转移、扩散的渠道之一,癌细胞遇到淋巴结容易被截留而就地繁殖,所以淋巴是个“是非地”,但同时,淋巴又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制造抗体阻止病变、修复损伤的基地和驻点。何教授认为,引起病变的癌细胞数量巨大,可以通过血液流到身体的其他地方,是没有办法赶尽杀绝的。如果把淋巴拔除了,免疫功能遭到破坏,人体就会丧失自我保护和修复能力,对潜藏在身体里的癌细胞便也无能为力。
王医院治疗胸壁肿瘤的实践经验。
王医院在治疗胸壁肿瘤实践时提到一个病例:有个病人癌细胞扩散到肺部像雪花一样分布,外科医生束手无策,只好建议她去看中医或试试免疫治疗。何有文极其敏感指出,免疫治疗不是那种“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没有办法的办法。目前,中国和美国医疗界对免疫治疗的认识都比较有限,去年21岁大学生魏则西接受所谓免疫药物疗法被“骗死”事件,还误导了公众对免疫治疗的认识。作为国际著名免疫学权威、中国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何有文说,癌症太复杂了,需要相关科室的医生协同研究治疗,尤其是对中晚期癌症,免疫治疗更应一开始就介入。
吕会来医院治疗食道癌的经验。
何有文为免疫疗法正名,形象地说,治疗癌症需要让外科、放疗、化疗等各方面专家各司其职、各尽其长,更要像演奏一曲交响乐那样互相配合;免疫学担任的角色应该是乐队的指挥,因为激活并让病人葆有免疫功能是根治癌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正在攻读免疫学博士学位的杜克大学学生会主席张珺怡感言,听国内临床医生介绍的实际经验和在世界上领先的手术技能,填补了不少信息和认识的盲点。王明松、吕会来博士则诚恳邀请医院做客,探讨癌症免疫治疗的研究与合作。
主办单位杜克大学中国医学学者学会负责人赵宏光与何教授合影。
《侨报周末》南北卡广告
()-;()-
北卡三角区新闻热线()-
北卡夏洛特特约记者:陈旭
南卡特约记者:李忆南、陈岚
本期编辑:毛苌子
赞赏
长按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里好北京皮肤白癜风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sohjm.com//kcyfl/9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