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针时,嘱患者屏住呼吸,一边凝固辐射,一边拔针防止出血及针道播散,术后常规观察48小时,给予止血、抗菌治疗,一次微波凝固治疗范围呈类球型,直径3.5cm左右,肿瘤直径3cm。一次治疗即可,如直径3cm时,需根据肿瘤形状进行多点治疗,一般治疗间隔1周。对于肿块位于纵隔附近,靠近神经、大血管的患者,治疗应极为慎重,所有病例治疗前后测量病变大小,2周、4周、3个月、6个月CT增强扫描随访病灶变化,观察凝固治疗范围。
(3)术中及术后CT影像学变化:微波凝固即刻,CT表现为包括肿瘤在内的凝固组织为高密度软组织影,凝固灶可达3.5cm×2.5cm。术后1周凝固区域内可见气化灶,CT值降低,外围有高密度反应区,1个月后凝固区域分周围反应带区,中央为含气的凝固坏死区,肿瘤进一步缩小,3个月凝固区实变,1年后凝固芪阴影几乎消失,个别残存微小的阴影,经皮微波凝固疗法治疗肺肿瘤,特别是肿瘤直径2cm,若定位确切,一次可以达到肿瘤凝固变性、坏死乃至治愈,因此,该方法适用于2cm周围型肺肿瘤治疗效果较理想。对直径3cm的肿瘤,采用两点治疗,也可行多次凝固治疗。
(4)治疗效果与疗效评价:CT常规扫描通过观察肿瘤的体积初步判断疗效,但该方法不同于手术切除,治疗肿瘤形态变化不明显,通过增强扫描可进一步判断肿瘤凝固坏死范围,增强扫描在治疗1个月后较合适,可避免将周围炎性组织强化误诊肿瘤,治疗后如果出现复发,应继续行微波凝固治疗,光镜下表现为即刻组织充血水肿,间质性肺炎,1周后纤维母细胞、原纤维增生,轻度纤维化,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微波使肿瘤细胞变性坏死,减少肿瘤负荷,使细胞免疫功能得到恢复。
(5)副作用及并发症:几乎无明显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只要定位准确,严格掌握适应证,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微波凝固的治疗属微创治疗,除穿刺局部创伤、肿瘤及周围少量正常肺组织的热损伤外,对机体影响不大,常见并发症有气胸、出血、一过性发热、局部疼痛,皮肤烫伤。治疗中大部分患者有热感,个别患者轻度咳嗽,术后即刻CT检查,可出现胸腔极为逸气,1周后可吸收。术后3~5天,大部分患者出现一过性低热,持续3天左右,应密切观察,若体温超过38.5℃,给予抗感染退热处理。
(6)注意事项:
1、必须选择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根据癌变大小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
2、选择最佳穿刺层面、穿刺点进针路线:标准定位、命中靶点是治疗成功的关键,由于肺脏器官的特殊性,始终处于运动状态,不可能要求患者长时间屏气来完成操作,因此,应在患者呼吸动度相对一致情况下完成治疗。为减轻患者思想负担,治疗前与患者谈话,争取患者配合,去除不利于治疗的心理因素,训练呼吸气,保持一致的呼吸像,CT扫描肺病采用5mm层厚、层距连续扫描,选择肿瘤最大层面,制定治疗预靶点,进针点及进针路线,后者应尽量选择为避开肋骨、叶间裂、纵隔及肺血管的最短途径,进针点于体表准确标记。
3、实施步骤的关键:麻醉成功后,首先采用麻药针做体表进针点的标记(避免针尖超过胸膜深度),行CT扫描,再次核实进针点,准确无误后,做皮肤切口,将微波治疗针按预定的进针方向、深度,分3~4次将针尖进入预靶点位置,穿刺针在胸壁内未突破胸膜前、到达病变时、到底靶点分别沿体行断面扫描。针尖进入胸腔时要求患者屏气,CT扫描确认针尖位置无误后,行微波治疗。
4、根据病变大小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由于实验中凝固病灶横径为2.0cm周围型肺肿瘤治疗,靶点应位于病变中心,对于小病灶,1次治疗效果就可以使肿瘤完全凝固坏死,治疗后病灶基本消失,对直径3cm的肿瘤,一点治疗凝固范围不能全部杀死肿瘤细胞,应采用两点治疗,采用不同穿刺点、靶点,两点凝固范围应有交叉,也可在间隔一周后,不同点再行凝固治疗。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一般一次仅选两点治疗,对于直径4cm的病灶,行多次治疗,多点组合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对于肿瘤直径3.0cm的病灶,一般1次治疗即可灭活肿瘤组织,肿瘤较大时,可分次多点治疗,一般治疗间隔1周。患者治疗后肿瘤组织凝固坏死,肿块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绝大部分病灶缩小一半以上,甚至病灶消失,残存瘢痕组织,患者的生存期延长,对于肿块位于纵隔附近,靠近神经、心脏大血管的患者,治疗应极为慎重,如果肿瘤复发,位于纵隔附近,将影响治疗。
对于病变范围较广、可能有残存肿瘤组织的患者,需进行化疗、生物治疗等综合治疗。
动物实验表明,凝固的组织内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微波凝固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与放化疗等配合进行综合治疗,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织凝固疗法治疗肺癌是肺癌姑息疗法之一,尤其是管内型肺癌。通过可视下点灼使瘤体温度升高,腔内新生物缩小或消失,从而使肺不张完全或部分复张、缓解呼吸困难,解除阻塞,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内镜微波凝固疗法在气管内或瘤体组织,只要温度达到42~43℃就可将瘤细胞杀伤,且温度每提高1℃或加热时间延长1倍,对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就增加1倍,癌组织的微血管是呈不规则颁的,阻力大,散热慢,加温后癌组织散热要比正常组织慢得多,从而发生血流淤滞、缺氧、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降低、内呼吸抑制。电镜下可见溶酶体的增多、活化、聚核糖体裂解、粗面内质网脱、DNA变性,致使肿瘤细胞变性坏死和自我消失,而正常组织微循环健全,散热较馔,在瘤体温度上升到42.5℃时,周围正常组织的温度仍在40℃以下,因此,高温对瘤组织细胞有杀伤作用而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较低。
(1)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腔内和(或)管壁浸润的支气管肿瘤,癌肿阻塞大气道引起急性呼吸促迫、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等并发症者。2禁忌证:管外压迫引起的管腔狭窄者及严重的呼吸困难者为禁忌。管壁浸润型肺癌1导致的管腔阻塞者慎用。
(2)操作方法:术前常规查肺功能、肝功能、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术前30分钟注射哌替啶50mg及地西泮注射液5mg。部分患者对疼痛耐受力差,可用硫喷妥钠及阿托品静脉麻醉,术前均作胸部CT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明确部位,获得病理组织学诊断,常规纤维支气管镜操作插入至肿瘤部位,清除肿瘤表面分泌物,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孔将微波探头至肿瘤部位,根据肿瘤的大小及形状,设置功率70~80W,时间5秒,选择不同的点凝部位反复烧灼,最长总时间为秒,每周1次,3~5次为一疗程。同时辅以化疗,脱落坏死物在治疗后被咳出。
(3)副作用及并发症:常见发热,一般持续时间为1~7天,经过处理后可恢复正常。可发生出血、支气管壁穿孔、坏死物脱落致肺不张、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一般并发症对症治疗均可缓解。
(4)临床疗效评价:由于支气管腔直径偏小,肿瘤深在,且管壁黏膜对刺激敏感性高,操作难度大,国内开展较少,有研究结果显示,CR+PR为86.4%,阻塞性肺炎得到控制者为81.8%,经过1~2疗程治疗后,呼吸困难,胸闷均有改善,胸片及CT检查提示控制者为81.8%,经过1~2疗程治疗后,呼吸困难、胸闷均有改善,胸片及CT检查提示肺完全复张,部分复张,有效复张率可达76.8%,咯血在治疗1~2天后全部停止,有效率可高达%,微波治疗是晚期阻塞性肺癌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
治疗后3周判定疗效,运气管腔内阻塞解除,瘤体消失,管腔通畅,肉眼未见管壁黏膜浸润表现者为显效,支气管腔内肿物消失,管壁黏膜仍有浸润表现和/或段/亚段支气管仍有肿瘤阻塞者为有效,支气管腔内阻塞未完全解除并有浸润表现者为无效。81%的病人症状得以改善,尤以咯血和呼吸困难的缓解较为明显,胸片显示多数病例的块影缩小甚至消失,肺不张和阻塞性肺炎得到改善。
(5)注意事项:实施治疗时,常因分泌物和坏死物的影响,易使视野产生不同程度的模糊,因此应保持视野清晰,不可盲目烧灼,以防发生支气管瘘,主病灶附近伴有癌性小结节病灶,为防止其生长导致气道再次阻塞,初次治疗时将微波电极贴于小结节病灶表面治病,使之凝固坏死,为防止产生支气管瘘,不宜将微波电极插入小结节病灶内。
目前国内尚无规范的微波辐射器,微波辐射器所辐射的能量因经纤维支气管镜的同轴电缆的长度、直径和发射功率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实施该治疗技术前,可用动物标本做简单的体外试验,以便摸索出适宜的微波发射功率,再应用于患者的治疗。
微波热疗治疗支气管肺癌能有效地杀伤肿瘤组织,解除气道阻塞,减轻管壁癌浸润程度,复张不张肺叶,促进炎症吸收,延缓肿瘤复发,提高生活质量,且对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有正向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放疗和化疗,能获得更好疗效。
该疗法对管内型肺癌引起的阻塞性肺不张、阻塞性肺炎、咯血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对呼吸困难、胸闷、剧咳等临床症状的改善也十分明显,是腔内型肺癌姑息治疗的有效方法,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调整合适的治疗条件,副作用小,一般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目前认为高温可以对化疗药物起到增效作用,其机理可能是在42~43℃情况下,癌瘤细胞膜等性发生改变,可增加药物的吸收,并使低分子蛋白外溢,致核染色质蛋白含量相对增高,其结构发生改变导致细胞破坏。
传统的手术切除和化疗对中心型支气管肺癌特别是大气道受阻的肺癌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必要探讨新的治疗方法,支气管肺癌的治疗应用方面由于支气管腔径偏小,肿瘤深在,且管壁黏膜对刺激敏感性高,操作难度大,开展很少。MTC与微波透热(MD)疗法虽然都是通过微波热效应杀伤肿瘤细胞,但两者的作用机制却并非完全相同,MTC是通过特制的袖珍针状天线将高能量微波集中于尖端。使组织局部温度迅速升达60~℃,造成肿瘤细胞蛋白质变性、凝固、坏死,其作用效果快而强,对组织的杀伤几乎是百分之百,因此MTC的使用只能直接作用在肿瘤组织中,而MD是利用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幼儿一物学特性的不同来达到杀伤肿瘤的目的。此外,微波辐射有一定的穿透深度,MHz微波的穿透深度为3.04cm,加之作用时间长,作用范围较MTC大。因此微波透热不仅能直接作用于肿瘤组织,且可用于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相互重叠的病变区域,以使尽可能多地杀伤肿瘤细胞,保存正常组织,将MTC与MD联合治疗中心型支气管肺癌,病人症状得以改善,尤以咯血和呼吸困难的缓解较为明显,胸片显示多数病例的块影缩小甚至消失,肺不张和阻塞性肺炎得到改善,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杀灭腔内肿瘤、解除气道阻塞,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MTC与MD联合治疗按MTC能更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延长复发时间,同时,MM疗法尚能对管壁浸润和外压性狭窄的支气管肿瘤进行治疗,扩大了其治疗范围。
但在治疗中MM疗法耗时较长,患者痛苦较大,治疗后观察,除了少数病例最初几天咳嗽加剧、个别有发热,1周后均得到缓解外,穿孔、出血、瘘管等严重并发症极少发生,说明微波治疗支气管肿瘤是安全有效的。
欢迎访问肿瘤园获取更多相关信息;或扫描下方 拔针时,嘱患者屏住呼吸,一边凝固辐射,一边拔针防止出血及针道播散,术后常规观察48小时,给予止血、抗菌治疗,一次微波凝固治疗范围呈类球型,直径3.5cm左右,肿瘤直径3cm。一次治疗即可,如直径3cm时,需根据肿瘤形状进行多点治疗,一般治疗间隔1周。对于肿块位于纵隔附近,靠近神经、大血管的患者,治疗应极为慎重,所有病例治疗前后测量病变大小,2周、4周、3个月、6个月CT增强扫描随访病灶变化,观察凝固治疗范围。
(3)术中及术后CT影像学变化:微波凝固即刻,CT表现为包括肿瘤在内的凝固组织为高密度软组织影,凝固灶可达3.5cm×2.5cm。术后1周凝固区域内可见气化灶,CT值降低,外围有高密度反应区,1个月后凝固区域分周围反应带区,中央为含气的凝固坏死区,肿瘤进一步缩小,3个月凝固区实变,1年后凝固芪阴影几乎消失,个别残存微小的阴影,经皮微波凝固疗法治疗肺肿瘤,特别是肿瘤直径2cm,若定位确切,一次可以达到肿瘤凝固变性、坏死乃至治愈,因此,该方法适用于2cm周围型肺肿瘤治疗效果较理想。对直径3cm的肿瘤,采用两点治疗,也可行多次凝固治疗。
(4)治疗效果与疗效评价:CT常规扫描通过观察肿瘤的体积初步判断疗效,但该方法不同于手术切除,治疗肿瘤形态变化不明显,通过增强扫描可进一步判断肿瘤凝固坏死范围,增强扫描在治疗1个月后较合适,可避免将周围炎性组织强化误诊肿瘤,治疗后如果出现复发,应继续行微波凝固治疗,光镜下表现为即刻组织充血水肿,间质性肺炎,1周后纤维母细胞、原纤维增生,轻度纤维化,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微波使肿瘤细胞变性坏死,减少肿瘤负荷,使细胞免疫功能得到恢复。
(5)副作用及并发症:几乎无明显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只要定位准确,严格掌握适应证,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微波凝固的治疗属微创治疗,除穿刺局部创伤、肿瘤及周围少量正常肺组织的热损伤外,对机体影响不大,常见并发症有气胸、出血、一过性发热、局部疼痛,皮肤烫伤。治疗中大部分患者有热感,个别患者轻度咳嗽,术后即刻CT检查,可出现胸腔极为逸气,1周后可吸收。术后3~5天,大部分患者出现一过性低热,持续3天左右,应密切观察,若体温超过38.5℃,给予抗感染退热处理。
(6)注意事项:
1、必须选择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根据癌变大小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
2、选择最佳穿刺层面、穿刺点进针路线:标准定位、命中靶点是治疗成功的关键,由于肺脏器官的特殊性,始终处于运动状态,不可能要求患者长时间屏气来完成操作,因此,应在患者呼吸动度相对一致情况下完成治疗。为减轻患者思想负担,治疗前与患者谈话,争取患者配合,去除不利于治疗的心理因素,训练呼吸气,保持一致的呼吸像,CT扫描肺病采用5mm层厚、层距连续扫描,选择肿瘤最大层面,制定治疗预靶点,进针点及进针路线,后者应尽量选择为避开肋骨、叶间裂、纵隔及肺血管的最短途径,进针点于体表准确标记。
3、实施步骤的关键:麻醉成功后,首先采用麻药针做体表进针点的标记(避免针尖超过胸膜深度),行CT扫描,再次核实进针点,准确无误后,做皮肤切口,将微波治疗针按预定的进针方向、深度,分3~4次将针尖进入预靶点位置,穿刺针在胸壁内未突破胸膜前、到达病变时、到底靶点分别沿体行断面扫描。针尖进入胸腔时要求患者屏气,CT扫描确认针尖位置无误后,行微波治疗。
4、根据病变大小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由于实验中凝固病灶横径为2.0cm周围型肺肿瘤治疗,靶点应位于病变中心,对于小病灶,1次治疗效果就可以使肿瘤完全凝固坏死,治疗后病灶基本消失,对直径3cm的肿瘤,一点治疗凝固范围不能全部杀死肿瘤细胞,应采用两点治疗,采用不同穿刺点、靶点,两点凝固范围应有交叉,也可在间隔一周后,不同点再行凝固治疗。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一般一次仅选两点治疗,对于直径4cm的病灶,行多次治疗,多点组合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对于肿瘤直径3.0cm的病灶,一般1次治疗即可灭活肿瘤组织,肿瘤较大时,可分次多点治疗,一般治疗间隔1周。患者治疗后肿瘤组织凝固坏死,肿块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绝大部分病灶缩小一半以上,甚至病灶消失,残存瘢痕组织,患者的生存期延长,对于肿块位于纵隔附近,靠近神经、心脏大血管的患者,治疗应极为慎重,如果肿瘤复发,位于纵隔附近,将影响治疗。
对于病变范围较广、可能有残存肿瘤组织的患者,需进行化疗、生物治疗等综合治疗。
动物实验表明,凝固的组织内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微波凝固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与放化疗等配合进行综合治疗,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织凝固疗法治疗肺癌是肺癌姑息疗法之一,尤其是管内型肺癌。通过可视下点灼使瘤体温度升高,腔内新生物缩小或消失,从而使肺不张完全或部分复张、缓解呼吸困难,解除阻塞,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内镜微波凝固疗法在气管内或瘤体组织,只要温度达到42~43℃就可将瘤细胞杀伤,且温度每提高1℃或加热时间延长1倍,对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就增加1倍,癌组织的微血管是呈不规则颁的,阻力大,散热慢,加温后癌组织散热要比正常组织慢得多,从而发生血流淤滞、缺氧、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降低、内呼吸抑制。电镜下可见溶酶体的增多、活化、聚核糖体裂解、粗面内质网脱、DNA变性,致使肿瘤细胞变性坏死和自我消失,而正常组织微循环健全,散热较馔,在瘤体温度上升到42.5℃时,周围正常组织的温度仍在40℃以下,因此,高温对瘤组织细胞有杀伤作用而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较低。
(1)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腔内和(或)管壁浸润的支气管肿瘤,癌肿阻塞大气道引起急性呼吸促迫、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等并发症者。2禁忌证:管外压迫引起的管腔狭窄者及严重的呼吸困难者为禁忌。管壁浸润型肺癌1导致的管腔阻塞者慎用。
(2)操作方法:术前常规查肺功能、肝功能、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术前30分钟注射哌替啶50mg及地西泮注射液5mg。部分患者对疼痛耐受力差,可用硫喷妥钠及阿托品静脉麻醉,术前均作胸部CT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明确部位,获得病理组织学诊断,常规纤维支气管镜操作插入至肿瘤部位,清除肿瘤表面分泌物,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孔将微波探头至肿瘤部位,根据肿瘤的大小及形状,设置功率70~80W,时间5秒,选择不同的点凝部位反复烧灼,最长总时间为秒,每周1次,3~5次为一疗程。同时辅以化疗,脱落坏死物在治疗后被咳出。
(3)副作用及并发症:常见发热,一般持续时间为1~7天,经过处理后可恢复正常。可发生出血、支气管壁穿孔、坏死物脱落致肺不张、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一般并发症对症治疗均可缓解。
(4)临床疗效评价:由于支气管腔直径偏小,肿瘤深在,且管壁黏膜对刺激敏感性高,操作难度大,国内开展较少,有研究结果显示,CR+PR为86.4%,阻塞性肺炎得到控制者为81.8%,经过1~2疗程治疗后,呼吸困难,胸闷均有改善,胸片及CT检查提示控制者为81.8%,经过1~2疗程治疗后,呼吸困难、胸闷均有改善,胸片及CT检查提示肺完全复张,部分复张,有效复张率可达76.8%,咯血在治疗1~2天后全部停止,有效率可高达%,微波治疗是晚期阻塞性肺癌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
治疗后3周判定疗效,运气管腔内阻塞解除,瘤体消失,管腔通畅,肉眼未见管壁黏膜浸润表现者为显效,支气管腔内肿物消失,管壁黏膜仍有浸润表现和/或段/亚段支气管仍有肿瘤阻塞者为有效,支气管腔内阻塞未完全解除并有浸润表现者为无效。81%的病人症状得以改善,尤以咯血和呼吸困难的缓解较为明显,胸片显示多数病例的块影缩小甚至消失,肺不张和阻塞性肺炎得到改善。
(5)注意事项:实施治疗时,常因分泌物和坏死物的影响,易使视野产生不同程度的模糊,因此应保持视野清晰,不可盲目烧灼,以防发生支气管瘘,主病灶附近伴有癌性小结节病灶,为防止其生长导致气道再次阻塞,初次治疗时将微波电极贴于小结节病灶表面治病,使之凝固坏死,为防止产生支气管瘘,不宜将微波电极插入小结节病灶内。
目前国内尚无规范的微波辐射器,微波辐射器所辐射的能量因经纤维支气管镜的同轴电缆的长度、直径和发射功率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实施该治疗技术前,可用动物标本做简单的体外试验,以便摸索出适宜的微波发射功率,再应用于患者的治疗。
微波热疗治疗支气管肺癌能有效地杀伤肿瘤组织,解除气道阻塞,减轻管壁癌浸润程度,复张不张肺叶,促进炎症吸收,延缓肿瘤复发,提高生活质量,且对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有正向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放疗和化疗,能获得更好疗效。
该疗法对管内型肺癌引起的阻塞性肺不张、阻塞性肺炎、咯血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对呼吸困难、胸闷、剧咳等临床症状的改善也十分明显,是腔内型肺癌姑息治疗的有效方法,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调整合适的治疗条件,副作用小,一般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目前认为高温可以对化疗药物起到增效作用,其机理可能是在42~43℃情况下,癌瘤细胞膜等性发生改变,可增加药物的吸收,并使低分子蛋白外溢,致核染色质蛋白含量相对增高,其结构发生改变导致细胞破坏。
传统的手术切除和化疗对中心型支气管肺癌特别是大气道受阻的肺癌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必要探讨新的治疗方法,支气管肺癌的治疗应用方面由于支气管腔径偏小,肿瘤深在,且管壁黏膜对刺激敏感性高,操作难度大,开展很少。MTC与微波透热(MD)疗法虽然都是通过微波热效应杀伤肿瘤细胞,但两者的作用机制却并非完全相同,MTC是通过特制的袖珍针状天线将高能量微波集中于尖端。使组织局部温度迅速升达60~℃,造成肿瘤细胞蛋白质变性、凝固、坏死,其作用效果快而强,对组织的杀伤几乎是百分之百,因此MTC的使用只能直接作用在肿瘤组织中,而MD是利用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幼儿一物学特性的不同来达到杀伤肿瘤的目的。此外,微波辐射有一定的穿透深度,MHz微波的穿透深度为3.04cm,加之作用时间长,作用范围较MTC大。因此微波透热不仅能直接作用于肿瘤组织,且可用于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相互重叠的病变区域,以使尽可能多地杀伤肿瘤细胞,保存正常组织,将MTC与MD联合治疗中心型支气管肺癌,病人症状得以改善,尤以咯血和呼吸困难的缓解较为明显,胸片显示多数病例的块影缩小甚至消失,肺不张和阻塞性肺炎得到改善,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杀灭腔内肿瘤、解除气道阻塞,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MTC与MD联合治疗按MTC能更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延长复发时间,同时,MM疗法尚能对管壁浸润和外压性狭窄的支气管肿瘤进行治疗,扩大了其治疗范围。
但在治疗中MM疗法耗时较长,患者痛苦较大,治疗后观察,除了少数病例最初几天咳嗽加剧、个别有发热,1周后均得到缓解外,穿孔、出血、瘘管等严重并发症极少发生,说明微波治疗支气管肿瘤是安全有效的。
欢迎访问肿瘤园获取更多相关信息;或扫描下方北京哪里有治疗白癜风的北京有没有准分子治疗白癜风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sohjm.com//kcywh/8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