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损伤或颈椎及其椎间盘、椎周筋肉退变引起的脊柱平衡失调,挤压颈部血管、交感神经、脊神经根和脊髓等,产生颈、肩、背、上肢、头、胸、部疼痛及其它症状,甚至合并肢体功能丧失等。是一种中年以上年龄的慢性疾病。

颈椎病病因病理复杂,临床表现多样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症候群、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症候群。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症候群。

  

  1、正常人有7个颈椎、6个椎间盘(包括颈7与胸1椎体之间的椎间盘)、8对颈神经和一部分胸神经。

  2、枕、环和环、枢椎之间无椎间盘和椎间孔。第1、2对颈神经根不受椎间孔的保护,易受直接外伤。

  3、颈椎的横突与棘突:颈椎横突有孔,由维持生命和脑力活动的重要血管—椎动脉、静脉和交感神经通过,并受其保护。颈椎横突较小,与颈部肌肉的不发达相一致,有利于颈部的灵活运动。颈椎棘突分叉、由项韧带附着。

  4、颈椎的关节

  (1)颈椎的关节突间关节 颈2以上关节面近乎水平位,颈2以下关节面与水平面呈四十度的前后斜坡。有利于颈部的灵活运动;不利的一面是稳定性较差,当颈部突然受到挥鞭式扭转外力时,易产生脱位,而压迫神经根、脊髓或椎动脉,出现临床症状。

  (2)钩椎关节 位于椎体两侧偏后(椎间孔的前壁),由下位颈椎向上凸起的钩突与上位颈椎向下的斜坡形缺面合成的半椎体关节,即为钩椎关节。此关节从左右增强了颈椎的稳定性,防止颈椎间盘从侧方突出。当颈椎间盘因退变而变薄时,该关节间隙变狭窄,上、下椎体缘易发生触撞或磨损而增生,致椎间孔呈哑铃形改变,挤压该处神经根及侧方椎动脉,产生临床症状。

  5.椎间孔 颈椎的椎间孔正常为卵圆形,其纵径大于前后径,神经根仅占椎间孔的一半。任何因素使椎间孔前后径变狭窄,均可产生神经根受挤压症状。如椎体移位、钩椎关节增生、关节囊和神经根鞘水肿等。

  6.椎管 颈椎的椎管是由颈椎体的后缘、椎弓根的内缘与椎板前内缘组成的一个纵形骨性孔道,内有后纵韧带和弓间韧带连结。椎管的前后径为十到十八毫米,但在前、后、侧屈及旋转活动中可发生2毫米的改变;其长度亦发生改变,颈段脊柱完全前屈时,椎管前缘被拉长一点五厘米,后缘拉长5厘米,其内的脊髓被拉长、变细,而且紧张;后伸时,椎管缩短,脊髓松弛而变粗,易受挤压。脊髓的第一个膨大处位于颈椎2至胸椎2水平处,颈5、6最明显。

  7、颈椎活动特点 枕环运动,低头十度,抬仰二十五度;环枢椎的旋转活动幅度最大,前屈以下颈段为主,后伸以3、4、5颈椎为中心,侧屈及旋转活动,是全部颈椎的协同动作,第5项颈椎是承受旋转、扭曲最大的一个椎体。正常颈部的活动幅度(以中立位0度法计算),前屈三十五度,后伸三十五度,侧屈四十五度,旋转四十五度。

  8、颈椎先天性变异

  (1)移行椎 包括枕骨椎化和环椎枕化,临床均不多见。但后者易伴环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和环枢韧带发育不良。

  (2)齿状骨 为第2颈椎椎体与上方的齿状突不发生骨性连接,临床亦少见。

  (3)融椎 为两个颈椎椎体的先天性连接,多见于颈2、3或颈3、4椎。但前期一般无临床症状。

  (4)颈肋 临床较多见,多在成年以后出现神经、血管受压症状。

第一节和第二节颈椎

如果说颈脊椎是脊柱的要塞,那麼颈脊椎第一及第二节应该算是要塞中的要塞。第一及第二节颈脊椎除功能和位置重要之外,它们还拥有下列十分特殊的特性。

1.於脊柱而言,它们是位於脊柱的最上端。

2.在拥有乘托重量功能的脊椎中,它们体积是最少。

3.它们合拼起来所產生的活动角度、幅度和模式都是最大和最复杂,没有其他脊椎可与它们比拟。

4.身体所有的神经线路,除了部份副交感神经外,都必须经过它们才可以与脑部联繫。

5.它们是容纳著最多神经线路的脊椎骨。

6.部份三叉神经核中心和一些位於脑延髓下部的神经核中心都是受到第一及第二节颈脊椎所保护。

7.椎动脉紧贴著第一及第二节颈脊椎并在第一节颈脊椎上作出既迂迴又特殊的行径。

固此当第一及第二节颈脊椎受创伤时,椎动脉会因而作出收缩返应,减少血液输往脑部,使患者出现头痛,头晕或中风的现象。

由於第一及第二节颈脊椎的特殊位置和拥有上述极端特性。当它们出现错位时,常会引发一系列疾患。较常见的疾患如上颈痛、面部痛楚、头痛、和眩晕等。

 

上颈痛成因较直接,主要是因第一及第二节颈脊椎出现错位、肌腱或关节组织拉伤所致。一般患者都会感觉到后枕与颈背接壤的地方有痛楚现象,对轻力指压十分敏感,颈部活动角度明显地减少。

 

颈椎性面部痛楚,成因就并不如上颈痛那麼直接。其实面部感觉全由三叉神经所负责,一切面部感觉讯息都经由三叉神经线,透过头颅骨小孔进入脑延体,然后与三叉神经位於脑延体的神经核中心连接。由於第一、第二及第三节颈脊椎的感觉神经亦与三叉神经核中心相匯聚

故第一及第二节颈脊椎出现病变时,痛楚感觉讯息亦会传递到三叉神经核中心处,令患者错误地感到面部痛楚。这是一种牵涉痛,情况与原理就和心臟病发时,患者会感觉到肩膀痛相类似。

 

头痛於现今是一种极之常见的病徵。据美国统计,近来每年约有四千二百万人因头痛而需要寻求医疗服务。而颈椎错位是引致头痛的主要因素。当颈脊椎出现错位时,因為椎动脉与第一及第二节颈脊椎的特殊关係,将引致椎动脉收紧,减少血液输往脑部,引发头痛。颈椎性头痛除了常令患者感到头部痛楚外还会使患者怕光、怕嚣哗、作呕、感到头晕及头部的血管搏动。徵状跟其他类别的头痛十分相似。因而常被当作其他类别的头痛来处理。

 

颈椎性眩晕是一个常被忽略的诊断。不少人以為眩晕只是与眼和耳有关,而不知道眩晕很多时是因為第一及第二节颈脊椎错位所致。颈部的关节感觉神经、肌腱的自感器和肌肉的感觉神经都与身体平衡机制有著非常密切的关係。当颈部感觉神经讯号与眼或耳的平衡感觉讯息不相脗合,眩晕现象就会出现。有些颈椎性眩晕患者会察觉到眩晕出现前数星期,在上颈部与后枕接壤地区有痛楚的情况。有时亦会觉得肩膀和手臂痲痛。

由第一及第二节颈脊椎所引致的颈痛、面部痛楚、头痛、和眩晕等,患者通常都会同时感到后颈上部僵硬和酸痛。

第二和第三节颈椎关节

颈脊椎在功能上可以分為颈脊椎上部和颈脊椎下部。

颈脊椎上部是由颈椎第一和第二节所组成,而颈脊椎下部则由第三至第七节颈椎组合而成。在整条脊椎当中,颈脊椎活动的能力、范围、角度、方向都是最多和最大。

颈部的左右旋转活动主要是由颈脊椎上部第一和第二节颈椎之间的(c1/c2)关节负责,颈部的前后摆动则由颈脊椎下部第三节至第七节间的颈椎(c3/…/c7)关节负责。至於第二和第三节颈椎之间的(c2/c3)关节,就正正处於颈脊椎上部与下部之间,负担起旋转和前后摆动的转接功作,令颈部活动能够协调地、顺畅地运作。就正因為(c2/c3)关节要承担起这复杂、繁重和特殊的功能,所以亦很是容易出现功能性关节毛病,又被称為脊骨错位(Subluxation)。

当(c2/c3)关节出现脊骨错位时,一个典型的患者会察觉到有后枕痛、颈部的胸锁乳突肌痛楚、呼吸吞嚥困难和胸口痛等徵状。

原因是第三条颈脊骨神经除了负责后枕的感觉外,还与胸锁乳突肌及膈神经有直接联繫。当第三条颈脊骨神经因為受到脊骨错位的影响时,神经讯息在神经线中的往来就会受到干扰,能令胸锁乳突肌的自感器失调及肌肉痉挛。同一道理,当膈神经受到干扰时,亦可以令横膈膜出现痉挛,胸腔出现痛楚现象。

患者亦可能会察觉有头痛、耳鸣、视觉糢糊、头晕、肩膊痛等症状。

情况与第一第二节脊骨错位的症状很相似。患者更可能会感觉到手臂麻痺、背痛和胸痛。徵状和颈脊椎下部脊骨错位亦十分相像,很容易令治疗人员误把(c2/c3)关节错位当作其他的颈椎关节错位来处理。

后天性斜颈、胸腔痛、心绞痛、打嗝、横膈膜麻痺、晕眩、耳水不平衡、胃痛、消化不良、头痛、肩週炎、网球肘、手管道综合症等病患如果经过治疗无效,同时患者又有颈部僵硬或颈痛现象,很可能问题是出於(c2/c3)关节脊骨错位还没有得到对应的治疗所致。

颈脊椎的下部

颈脊椎下部是指颈脊椎第三节到第七节(c3-c7)所组成的颈脊椎部位。(c3-c7)的每对脊椎骨之间都有一对椎间小面关节,一对鲁什卡关节和一个椎间盘。

每个上述的关节虽然只能提供细小的活动角度,但合併起来却能令颈部產生全方位,大幅度的活动能力。

除了点头这个动作和头部的首45度旋转不是由颈脊椎下部关节负责外,其他的头部和颈部活动都主要是由(c3-c7)间的关节活动合併而產生。

颈脊椎下部的下端与活动能力很小的胸背脊椎是直接连接著,而颈脊椎下部的上端同时亦乘托著一个约十磅重的头颅,因而在冲击性的创伤情况中,颈脊椎下部最易受到伤害。日常的姿势如长时间的案头工作,不正确地使用电脑等,都会令颈脊椎下部的脊椎增加负荷而出现病变或导致错位毛病。患者除了感到颈椎不适外,同时亦可能会感到胸、背、肩、手臂、前肘、手腕、手掌及手指痺痛

急性颈脊椎创伤、马鞭式创伤、胸廓出口综合症和颈性神经根病都是常见的颈脊椎下部肌腱关节毛病。

急性颈脊椎创伤经常出现於交通意外、头部创伤事故及有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中。下颈部的韧带、椎间盘外环、颈椎的小面关节、颈椎周围的肌肉、筋膜和骨膜、颈部血管及颈椎神经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患者会感到受创部位有痛楚现象,颈部活动角度大幅度减少,患者亦可能感到头晕甚至头痛。如果处理不完善,急性颈脊椎创伤会转化成慢性颈脊椎退化,出现骨刺等。

马鞭式创伤常发生於交通意外的受害者身上。当交通功具在受到撞击时所產生猛力的加速或减速。那个重约十磅的头部会相应地高速前后移动,促使下颈部的脊椎產生尤如马鞭在挥动时的动作。

结果令到颈下部脊椎及週围的软组织包括神经组织受损。马鞭式创伤病患者除了感到有急性颈脊椎创伤的徵状外,当病情由急性期转為慢性期后,患者更可能会发现有呼吸毛病、消化毛病、血压上升、甲状线素过低和下腰痛等现象的出现。

胸廓出口综合症是一种颇為常见的病患。多数患者会感到肩痛、颈痛、手臂痛和手痛。据统计有约四成患者的颈部曾受创伤。六成患者认為他们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是致病的主因。但是据学者指出,患者日常姿态才是主要的病原。九成患者手部和手指有感觉异常现象,而且多数发生在前臂内侧。有超过七成患者晚上睡眠时被手臂的异常感觉弄醒。只有少於五成患者会直接感觉到颈椎痛楚或颈部活动不自如,因而胸廓出口综合症常被错当作其他的手臂病症来处理。

颈性神经根病的成因主要是由颈椎神经线受到骨刺、椎间盘突出、脊骨错位所產生的压力而引起。患者会觉得颈痛、头痛、肩痛、胸痛、背痛及手臂痛。有些患者更会有视力糢糊、耳鸣、晕眩或吞嚥困难等徵状。

颈与胸背接壤处

颈与胸背接壤处CervicothoracicJunction(CTJunction)是指一个特殊的身体区域。当中包括颈项下部,第七节颈脊椎骨,胸背的上部,第一节胸背脊椎骨与及左右两个肩髆。胸腔的入口,颈与腋的管道,肋与锁骨的间隙,腋窝,部分的臂神经丛,颈下神经节和淋巴系统末端的胸导管等都是藏於CTJunction中。可见CTJunction是身体一个多麼重要的区域。

CTJunction正处於一个转接位置,并由第七节颈脊椎骨(C7)和第一节胸背脊椎骨(T1)所组成。正常颈脊柱拥有一个向前屈曲的脊柱前弯,而胸背脊柱则有一个向后屈曲的脊柱后弯。

这两个区域中的脊椎骨都有著十分不同的活动模式。而CTJunction就正正位处这两个区域之间,要负起转接及协调的重责。

整条脊柱当中,颈脊柱活动幅度最大,然而胸背脊柱活动幅度却是最少。日常活动时所產生的压力和耗损,都是会集中於一个活动幅度有急剧转变的地方。因而CTJunction中的脊椎关节是比较易出现脊骨错位及其他耗损性退化毛病。

还有,我们日常坐立姿势,都与CTJunction中C7-T1间这个关节组合有著十分密切的关係。相信大家自小都经常给父母敦促要挺立端坐,保持良好的姿势,亦会意识到正确姿势对日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当脊柱关节初期受到损耗性伤害时,脊骨错位常常是最先出现的毛病,如果未能得到脊医所提供的脊骨矫正,一系列的疾患是可以随之而出现。例如寒背、前斜角肌症候群、颈肋症候群、肋锁骨症候群、过外放症候群、C7-T1关节炎、慢性网球肘、手管道症候群、甚至心肺功能改变等。当脊骨错位的情况长久存在,C7-T1脊骨关节亦会出现提早的退化现象。而骨刺、椎间盘突出、椎间盘高度减少及CTJunction中的软组织出现慢性低度发炎等病变亦会因而出现。

在眾多与C7-T1有关的病症中,最常被忽略但又是最常见的莫如C7-T1前向脊骨错位。C7-T1前向脊骨错位所引起的徵状计有患者的头部前伸、寒背、神经根炎、肩髆及肩膀闪疼、手臂手趾肌肉无力、下颈前部的肌腱僵硬及痛楚、颈部活动幅度减少、颈部活动时会令上背和手臂出现痛楚、斜角肌和胸锁乳突肌有痛点存在、胸锁骨关节活动角度减少,甚至胸小肌、斜方肌及提肩胛肌出现收紧和痛楚现象,有时上肋骨的活动亦会受到障碍。颈与胸背接壤处所牵涉的范围虽然不算大,但涉及不少重要组织,并且与我们日常的活动与姿势有极密切的关係,绝不可把它轻视。

1.内因

(1).颈椎病的内因是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是颈椎病病理改变的中心环节。

(2).椎间盘厚度的缩窄,使得连接颈椎活动节段两骨性结构间的韧带组织出现相对的“过长”。

(3).韧带连接结构的相对“过长”会导致另外两种继发的病理生理改变:其一是颈椎骨质的增生;其二是活动阶段内在稳定性的下降

(4).骨质增生减少了椎间孔、椎管的有效空间容积,而颈椎功能活动节段因稳定性下降又容易引起软组织损伤及继发的炎症反应。肿胀的软组织与增生的骨质共同形成所谓的“混合性突起物”,使已经降低的椎间孔、椎管容积与内容物之间脆弱的平衡进一步破坏,产生对血管和神经组织的机械压迫和化学性刺激的双重伤害,引起临床症状的发生。

2.外因

(1).颈椎病的外因则有颈部外伤、慢性应力性劳损及不良气候条件如风寒湿对颈部微环境的影响等。肌肉、韧带作为脊柱的运动和稳定性装置,与脊柱的退行性变化有着密切的双向性因果关系。退行性变化导致肌肉、韧带在椎骨上附着结构的自发性损伤;

(2).神经组织的刺激而产生疼痛—肌肉痉挛—疼痛的恶性循环链。肌肉、韧带组织的外在损伤,必然会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及力学平衡

(3).肌肉、韧带组织的损伤,又能引起继发的微血管反应和炎症反应,产生严重的疼痛和肌痉挛。

(4).长期从事低头工作的职业人员

不良的微气候环境如风、寒、湿则通过颈部的微血管反应及使颈部肌肉处于加紧收缩而影响颈椎的内环境稳定

  反复扭挫伤,风寒湿外邪侵袭、长期慢性劳损和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形成本病的主要原因。但是也不能忽略颈椎的各种先天性畸形这个特殊的潜在性内因,因为颈椎解剖结构的异常,必然导致内平衡的失调和运动点的转移,而增加了损伤的机会。本病的常见病理变化有以下五个方面。

  1、颈椎移位 

由于颈椎关节突间关节面近乎水平位,一旦椎间盘发生退变、椎间隙即变窄,关节囊及韧带松弛,加上颈部活动时重力的影响,即可造成积累性损伤,加速颈椎退变和不稳,导致颈椎关节发生移位,使椎间孔变狭,椎管径发生改变,压迫神经根或脊髓,产生临床症状与体征。

  2、椎体缘、关节突、钩椎关节骨赘形成 

骨赘即骨质增生俗称为骨刺,是指骨关节边缘上由于长期慢性损伤引起瘢痕组织增生,天长日久可产生钙质沉著变成骨质而形成的。

由于椎间盘的退变,其后果必然导致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破坏了椎体间的平衡。久之,机体为了抵抗疼痛,使神经免受刺激,建立新的平衡,而产生代偿性骨赘,来稳定脊柱。当然骨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急慢性损伤,骨赘的形态及部位与损伤的性质等有关,骨赘的大小与年龄有关,与症状的轻重不一定成正比。若骨赘发生于椎间孔或椎管附近,可产生神经根、椎动脉或脊髓受压症状。

  3、椎间盘与椎间韧带的退变 

椎间盘的退变是发生颈椎病的基础既是产生本病的内因,又是其较为普遍的病理改变。如颈部的长期过度伸、屈活动可使弓间韧带(发生相应的改变)变厚、弹力减弱,甚至发生钙化或骨化,直接压迫脊髓。长期过伸,可损伤前纵韧带,突然的猛力后伸活动,可造成前纵韧带与椎体前缘附着处的撕裂。反之,可造成后纵韧带损伤或与椎体后缘附着处的撕裂。由于椎间盘的退变,首先出现韧带松弛,继而发生肥厚、钙化或骨化反应。韧带钙化部位与椎间盘受损平面相一致。本病患者项韧带的钙化是普遍的,可在颈后触及条索状物。

  4、脊髓和神经根的变化 

因脊髓长期受压,可出现脊髓变性软化,甚至出现脊髓空洞,而导致难以恢复的损伤。其原因主要有血运障碍,椎管纵径缩短,骨赘或椎间盘组织等混合突出物的直接压迫脊髓。神经根因长期受压而发生变性反应,出现肢体麻木及运动障碍。

  5、颈椎骨折 

由于颈椎骨折,可造成出血,水肿,或碎骨片移位波及到椎间孔或椎管,直接压迫颈神经根或颈脊髓。骨痴的形成,使椎管、椎间孔发生狭窄性改变,产生脊髓、神经根的受压症状。

  

西医分型: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以颈项、肩臂、肩胛上背、上胸壁及上肢疼痛或麻痛为最常见。病人往往因颈部过劳、扭伤或寒冷刺激使症状加剧猴诱发。临床症状的产生随病变在颈椎的平面及范围而有差异

  1、颈型颈椎病 颈椎各椎间关节及周围筋肉损伤,导致颈肩背酸胀、疼痛、僵硬,不能做点头、仰头及头颈部旋转活动,呈斜颈姿势。病人回头时,颈部与躯干共同旋转。

1)颈型颈椎病的病理特点是椎间盘处于退变的早期阶段,可有纤维环结构的部分破坏、椎间盘组织的轻度膨出及椎骨骨质的轻度增生,这些膨出及增生的结构尚未构成对神经、血管组织的实质性压迫,但可刺激分布于其间的椎窦神经感觉纤维。后者则向中枢发放传入冲动,经脊髓节段反射及近节段反射的的途径,致颈项部和肩胛骨间区肌肉处于持续紧张的状态,出现该区域的肌紧张性疼痛。

2)同时,由于颈椎稳定性的下降,在日常生活中易由过度运动而造成椎旁软组织损伤、颈椎活动节段错位。肩胛骨内缘肌肉附着处酸痛的感觉,颈部易于疲劳;出现“落枕”的频繁发作;

3)患者颈部前屈、旋转幅度明显减小,颈夹肌、半棘肌、斜方肌张力明显增高,肩胛提肌、菱形肌、冈下肌、大小圆肌处往往可触及条索状改变及压痛

4)神经系统检查时,不能发现明确的定位体征。X线检查并不与患者的症状完全平行

  2、神经根型 颈丛和臂丛神经受压,造成颈项、肩胛上背、上胸壁、肩臂和手部放射性麻木、疼痛无力和肌肉萎缩,感觉异常。病人睡眠时,喜取伤肢在上的屈肘侧卧位。

1)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理特点是由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骨赘及损伤肿胀的软组织共同形成混合性的突出物,对

神经根产生机械压迫和化学刺激的双重伤害,引起典型的放射性神经痛。

2)颈椎椎骨错缝与神经根的伤害往往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错位椎骨使一侧椎间孔及神经根管的内径减少小,进一步加剧了其减少的容积与内容物体积之间的矛盾,引起临床症状的急性发作。

3)突出的表现为向上肢传导的放射痛。放射性神经痛往往呈急性发作,或在慢性疼痛的基础上急剧加重的特点。受压神经根所支配的皮肤在急性期可能出现痛觉的过敏,后期则表现为感觉的减退;所支配的肌肉则往往出现肌力的减弱,但明显肌肉萎缩者罕见。

4)颈部活动范围减小,尤以向患侧旋转和侧屈的运动范围,出现更为明显的限制,若勉强向患侧旋转及侧屈,则可能导致放射性神经痛的加重。特殊检查中,臂丛神经牵拉实验阳性;扣顶实验和椎间孔挤压实验使椎间孔上下径进一步减小而引起上肢放射痛加剧,呈阳性反应;颈椎拔伸实验则因扩大了椎间孔上下径的尺度而使放射痛减轻,亦呈阳性反应。有时可见患肢肱二头肌或肱三头肌反射减弱。

  3、脊髓型 颈脊髓因受压而缺血、变性,导致脊髓传导障碍。造成四肢无力,走路不稳,瘫痪,大小便障碍等。

1)脊髓型颈椎病的病理特点是膨出的颈椎间盘组织、增生的椎体后缘骨赘、向下滑脱的椎体、增厚的黄韧带和椎管内肿胀的软组织形成混合性突出,对脊髓造成压迫;或由于血管因素的参与,导致脊髓缺血、变性坏死,并由此而引起脊髓长传导束功能障碍。

2)表现为两下肢的波浪型、进行型麻木和运动障碍。患者感到下肢无力,行走不稳,步态笨拙,主诉有“脚下踩棉花”的感觉。

3)上肢症状不典型,主要为沉重无力,根性痛并不多见。

4)检体见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减退,膝、踝反射亢进,可见到髌阵挛及踝阵挛,病理反射阳性。

5)感觉障碍不平衡,一般是痛、温觉感觉障碍明显而触觉障碍较轻或正常,下肢感觉障碍较重而躯干部感觉障碍较轻。

6)X线侧位片上可见椎体后缘有较明显的骨赘和(或)出现椎体沿后关节突斜面向后下方滑脱,但确定是否存在

颈脊髓的机械压迫需依靠CT或MRI检查。

  4、椎动脉型 钩椎关节退变,增生而压迫椎动脉,致使椎动脉,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供血不足,造成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猝倒(猝倒后因颈部位置改变,而立即清醒、并可起来走路)。颈部侧弯及后伸到一定位置,则出现头晕加重,甚至猝倒。

1)椎动脉型的病理特点是因椎间盘退变及上位颈椎错位、横突孔骨性非连续管道扭转而引起椎动脉扭曲,或因椎体后外缘、钩突的骨质增生而导致椎动脉受压,或因椎动脉交感神经丛受刺激而导致动脉终末支痉挛,使脑干、小脑、大脑枕叶等椎动脉供血区缺血。

2)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

①因椎动脉长期供血不足而表现为慢性持续性的眩晕

②因椎动脉供血短暂的阻断而表现为发作性的剧烈眩晕,眩晕的发作往往和头部位置的改变有关

3)精神萎靡,乏力嗜睡;

4)耳鸣、耳聋;

5)视力降低。

6)脑超(TCD)可透过颅骨而检测椎动脉颅内分支的血流状态,理论上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特殊的诊断意义

7)椎动脉造影

  5、交感神经型 颈交感神经受压,造成心率异常,假性心绞痛、胸闷、顽固性头痛、眼痛、视物模糊、眼窝发胀、流泪、肢体发凉、指端红肿、出汗障碍等综合征(即霍纳尔氏征)。

1.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病理特点是由于增生的骨赘、痉挛的椎前肌群及炎症介质刺激了颈交感神经纤维,引起交感神经紧张性的异常增高或抑制,出现身体上象限区域内腺体、血管、内脏功能活动的失调。

2.慢性头痛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最突出的症状。头痛往往呈持续性,主要出现在额部,特别是眼窝和眉棱骨处。

3.影响到眼睛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房水的分泌受到的抑制,眼压下降,患者往往出现眼珠疼痛,伴恶心、呕吐。

4.累及咽喉、食道粘膜时,由于粘膜腺体分泌及平滑肌活动紊乱,可产生咽喉不适、干渴和异物感、嗳气等症。

5.干扰心脏交感紧张性时,可引起所谓的“类冠心病综合征”,患者感到胸前区憋闷,心悸怔仲;心电图检查有窦性心率不齐,室性早博,陈发性心动过速等异常心电活动。导致全身性交感紧张时,可引起颈性高血压。

颈部交感神经位于脊椎骨的两旁。支配内脏、心血管及腺体(皮脂腺、汗腺等)运动,有交感及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兴奋能使心跳加快、加强,血管收缩,胃肠蠕动变慢,出汗等;副交感神经兴奋则使心跳减慢、变弱,胃肠蠕动加快等。若出现抑制时则相反。颈椎退变时常累及交感神经,引发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由于交感神经和椎动脉相邻并分布于其上,临床上常见到一些人同时有交感神经型和椎动脉型相互并存的混合型颈椎病的表现。当出现骨质增生时,可同时出现神经根型颈椎病及交感型颈椎病的表现。

颈脊神经没有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只有来自颈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颈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来自上部胸脊神经的白交通支,其节后纤维组成灰交通支,分别与所有的颈脊神经连接,并有吻合支与有关脑神经相连接。由灰交通支至脊神经的节后纤维,随脊神经分布到周围的器官,如血管、腺体和竖毛肌等:也随脊神经分布到脊膜的血管上。颈交感神经分布范围极为广泛,既分布到头部和颈部,也分布到上肢。颈交感神经还分布到咽部和心脏。颈内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伴随动脉的分支,分布到眼神经,支配扩瞳肌和上睑的平滑肌。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进入颅内后伴随迷路动脉,分布到两耳;也伴随椎骨部椎动脉的分支,进入椎管内。

  6、混合型 临床上同时存在上述两型或两型以上症状、体征者,即可诊断为“混合型”颈椎病。

一般来说,男生出现的多半是「颈部症状」或是「神经根症状」。

在疾病初期,他们可能觉得只是脖子部位容易紧绷僵硬,所以常要「转脖子」、或是甩头让脖子「喀喀」作响才可以觉得舒缓。他们有时会容易落枕,常常要换枕头睡觉(因为总是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枕头),有些人甚至必须不垫枕头才能入眠。

  颈部肌肉紧绷的现象如果没有缓解,接下来就可能开始觉得酸痛麻。酸痛麻的感觉可以分开存在,也可以同时发生,其范围一开始可能只是局限在颈部,但随著病况加重,不仅酸痛麻的强度增加,还会从颈部慢慢蔓延到上背、甚至从手臂一直延伸到手指头的末端。肌肉无力或是肌肉萎缩的病例较少见,除非到疾病的后期,到这阶段往往都需要手术治疗。

女生的颈椎病症状就像女性身上的衣服一样色彩缤纷,多半是属于「椎动脉症状」或是「交感神经症状」。

疾病初期可能也会觉得脖子紧绷僵硬,也常常要换不同的枕头才能换得一夜好眠,但女性患者更容易感觉到头痛或头晕,而且常常是无预警的发作、一发作就是好几天。

在头痛头晕发作的时候,患者会感受到内在有股巨大的压力,表现在外的就是眉头深锁,感受在内的就是胸闷心悸。这时候的患者情绪会较不稳定,对外界的刺激会过度敏感,稍微大一点的声音就会引起激烈反应,而且开始出现失眠现象。随著病况加重,就会出现各种交感神经失调的症状,且到处看医生都看不好,患者身心受到更大压力,导致恶性循环。

颈椎结构脆弱+不良生活习惯→颈椎病

颈椎病可以说是人的宿命,原因来自于颈椎原本结构的脆弱,再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其愈来愈年轻化、愈来愈普遍化。

其实在疾病的初期,身体的自瘉力是可以让它自行恢复的。只是我们常常都不以为意,任凭各种病因在我们身上肆虐,一直到症状继续加重到影响工作和生活时才会引起重视,但往往已经严重到无法逆转。

了解颈椎病症状在男生女生引发的症状,有助于增加我们对于身体的认知,让我们及早警觉、提早预防,也会让我们看对医生看对科,少走一些冤枉路。

中医分型: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颈椎病常见有以下证型:

1、椎骨错缝型

症状呈突然发作或突然加重,颈部摸诊可触及棘突、横突的偏凸,并有压痛,X光正位片显示该病变颈椎骨旋转

倾斜的改变。

2、气滞血瘀型

颈项疼痛剧烈,可向上放射到枕顶部向下放射到臂、指,颈部肌肉紧张,病变节段椎间隙摸诊有肿胀感,并可引

出枕顶部或上肢的放射性神经痛。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3、风寒外袭型

颈项疼痛僵硬,牵及臂指,头痛头重,畏寒,每遇天气变寒而加重。舌质淡,苔薄白或薄腻,脉浮紧。

4、痰瘀交阻型

颈项疼痛,头晕目眩,沉重如裹;心悸,恶心,倦怠乏力嗜睡;咽部哽塞不利,咳喘痰多,胸闷胁胀,胃脘胀

满,面色不华。舌质淡,苔白腻。

5、肝肾亏虚型

颈项酸痛,腰膝酸软,头目昏沉,耳目失聪。偏于阳虚者面色桄白,肢体不温,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沉迟。

偏于阴虚者面色潮红,舌红少苔有裂痕,脉沉细数。

6、督阳不通型

下肢痿软,筋脉拘急,步履浪跄,甚则卧床不起;腰膝酸软,两便艰难,性功能障碍。舌质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病人以坐势为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检查颈项活动幅度是否正常。术者立于病人背后,一手安抚病人肩部,另手扶其头部,将头颈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活动。注意其活动在何角度出现肢体放射痛,或沿何神经分布区放射。并注意其它症状的出现,有助于确定颈椎病的类型。

  2、触诊时术者立于病人后方,一手扶其头部。另手拇指由上而下逐个触摸颈椎棘突,可发现:一、患椎棘突偏离脊柱中心轴线;二、患椎后方项韧带剥离、钝厚、压痛或有索条状硬物;三、多数病人向棘突偏歪侧转头受限或有僵硬感;四、患椎平面棘突旁开一横指处可有压痛,并沿一定的神经分布区放射至伤侧上肢。

  3、注意伤侧肢体有无发凉、肌萎缩与肌力、肌张力等情况。

  4、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闭气缩肛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对神经根型和推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5、神经协同检查应注意颈神经分布区的痛觉、触觉、温度觉有无改变,肱二头肌、三头肌腱反射有否减弱或消失,并注意下肢腱反射情况及有无病理反射。

  6、X线检查,在治疗前,为了协助或明确诊断,一般须拍照正、侧、斜位片。重点观察颈椎生理曲线、钩椎关节、关节突间关节、椎间开、椎间隙、棘突顺列、椎体缘等变化情况。必要时可进行断层照相,或脊髓、椎间盘、椎动脉造影等。

  其它附助检查均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如肌电图、心电图、脑电图等。

诊断要点

颈型颈椎病

1.反复出现“落枕”现象。

2.平时肩胛骨内上角和内侧缘常有酸胀疼痛感。

3.排除颈肩软组织风湿及颈椎损伤。

4.颈椎平片可见退行性变化。

神经根颈椎病

1.有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2.出现颈神经放射性疼痛。

3.颈椎X光片显示与受害神经相对应的活动节段存在退行性征象。

4.物理检查提示颈神经病变的定位在神经根,排除脊髓内、神经丛、神经干病变的可能性。

脊髓型颈椎病

1.有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2.出现脊髓长传导束受压的症状体征。

3.脊髓损伤的平面不易确定,下肢运动与感觉障碍呈不完全性。

4.脊髓损害症状呈波浪型逐渐发展和短暂缓解的趋势。

5.X光平片显示椎体后缘明显骨质增生。

6.CT、MRI片显示脊髓受骨赘及膨出的颈椎间盘组织压迫。

7.排除椎管内外占位性病变。

椎动脉型颈椎病

1.有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2.出现椎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

3.椎动脉供血不足症状与头颈的位置有关。

4.脑阻抗图提示椎动脉血流减少。

5.排除椎动脉瘤等动脉本身的病变。

6.X光平片显示颈椎退行性变化。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1.有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2.有慢性头痛史。

3.出现上象限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和体征。

4.排除器官的器质性病变。

5.X光平片显示颈椎退行性变化

鉴别诊断

1.颈型颈椎病引起的肩胛骨内上角及内侧缘酸痛及皮下肿胀感容易与局部软组织本身的损伤或劳损相混淆。

2.神经根颈椎病的颈神经放射性疼痛症状与胸口出口综合征引起的放射性疼痛相似。

3.脊髓型颈椎病缓慢进展的下肢运动障碍和深感觉障碍与运动神经元疾病相鉴别。

4.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眩晕症状容易与内耳眩晕相混淆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须与其它脏器的本身疾病相鉴别。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X线片的提示和其它项目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一般不难做出诊断。但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脊髓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颈段脊髓肿瘤 病人可有颈、肩、枕、臂、手指疼痛或麻木。同侧上肢为下运动神经元性损害(出现软瘫),下肢为上运动神经元性损害(出现硬瘫)。症状逐渐发展到对侧下肢,最后到达对侧上肢。受压平面以下感觉减退及运动障碍的情况,开始为布郎筛跨氏综合征的表现(在脊髓半侧损害时,伤部以下对侧痛觉、温觉消失),逐渐加重,最后呈现脊髓横贯性损害的现象。

鉴别点:

1.X线平片显示椎间孔扩大,椎体或椎弓破坏;

2.脊髓碘油造影,可显示梗阻部造影剂呈倒杯状,脊椎穿刺奎氏试验阴性;

3.在完全梗阻的病例,脑脊液呈黄色,易凝固,蛋白含量增高。

  (2)原发性侧索硬化症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疾病。当其侵犯皮层脊髓运动束时,表现为双侧椎体束受损,肌张力增高,浅反射显示,多为其它硬化症的前驱症状。

鉴别点:

1.无感觉障碍;

2.腰穿奎氏试验通畅;

3.脊髓造影无梗阻现象。

  (3)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也是一种致病因素尚未明确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为脑运动核、皮层脊髓束和脊髓前角细胞受损害的疾病)。多发生于中年人的颈膨大部,起病缓慢。

主要症状是:

1.上肢肌肉萎缩性瘫痪,小肌肉受累尤著,手呈鹰爪形。这是因为脊髓前角细胞受累所致;

2.下肢呈痉挛性瘫痪,腱反射活跃或亢进;

3.病变发展到脑干时,可发生延髓麻痹而死亡。

鉴别点:

1.无感觉障碍;

2.脊髓造影无阻塞现象。

  2、神经根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风湿病 (包括关节炎与肌肉筋膜炎)有颈肩痛、颈部活动受限及手部麻木等现象。

鉴别点:1.有多发部位疼痛史;2.无放射性疼痛;3.腱反射无改变;4.麻木区不按脊神经节段分布。5.服用抗风湿类药物后症状可以明显减轻。

  (2)颈肋综合征 为肩部下垂时,前斜角肌压迫臂丛神经及锁骨下动脉而产生的症状。疼痛可向肩、肘、手部放射,尺侧手指发麻。

鉴别点:1.有血管症状,如手部发凉、发白或发紫、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2.X线片;正位片可提示,有颈肋或第7颈椎横突过长。

  (3)心绞痛 颈椎病有左上肢或双侧上肢尺侧疼痛,同时合并有右侧胸大肌筋膜炎时,应与心绞痛鉴别,前者在压痛区局部封闭后可以止痛,后者则无肌肉的压痛点,发作时多有胸闷、气短的感觉。心电图如有变化,服用硝酸甘油酯可以立即止痛。

  3、椎动脉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美尼尔氏症 又称发作性眩晕,是由内耳的淋巴代谢失调,淋巴分泌过多或吸收障碍,引起内耳迷路积水,内耳淋巴系统膨胀、压力升高,致使内耳末梢感受器缺氧和变性所致。症状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眼震、脉搏变慢及血压下降等。

鉴别点:发病与大脑机能失调(包括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情绪被动)有关,而不是由于颈部的活动所诱发。

  (2)内听动脉栓塞 突然发生耳鸣、耳聋及眩晕,症状严重而且持续不减。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应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相鉴别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这类病人发作时心前区疼痛剧烈,伴有胸闷、气短,且只有一侧或两侧上肢尺侧的反射痛,而没有颈脊神经根刺激体征。心电图有异常改变,服用酸甘油类药物时、症状可以缓解或者减轻。

  

  (一)按摩治疗

按摩治疗的原则是放松紧张肌肉,阻断疼痛—肌紧张—疼痛恶性循环链,促进软组织损伤性炎症消除;降低椎间盘负荷,减缓颈椎退变过程,扩大椎间孔、椎管、横突孔非连续骨性管道有效空间,减少或消除神经、血管机械性压迫和刺激,恢复颈椎动态应力平衡。手法上采用刺激性手法与颈椎手法并重,而以刺激性手法为主;颈项部操作与循经手法刺激结合,而以颈项部操作为主的原则。

  1、原则 活血祛瘀,剥离粘连,整复错位、解除神经、血管的受压,恢复颈椎的平衡。

  2、施术部位 颈肩部及是累肢体。

  3、取穴 风府、风池、大杼、肩中俞、肩外俞、天宗、天鼎、缺盆、尺三里(小海穴下二寸处)、手三里、颈部压痛点。

  4、施术手法 点揉、弹拨、理筋、牵引旋转、推滚。

  5、时间与刺激量 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钟,1到2日1次。刺激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6、手法操作 常规手法(分四个步骤)

  (1)推摩滚揉项部法 病人取座位。术者立于侧后方,一手扶其头部,另手推、摩项部数遍;而后,用小鱼际部滚、多指揉颈项部数分钟,同时活动头颈部。

  (2)按摩经络俞穴法 病人取坐位,头颈前屈,将颈部充分显露(体虚者可取卧位)。术者立其后方,先用双受手大鱼际部推抚颈肩部数遍。继之,拇指沿督脉的的风府、哑门到大椎穴一段的酸胀点反复点揉;拇、食、中三指或双手拇指,沿膀胱的大杼穴至天柱一段的酸痛区或结索状硬物上点揉、弹拨(轻快柔和)数遍;拇指揉压小肠经的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等穴。

  (3)拨伸摇颈理筋法 紧接上法。术者双手托包病人头部向前上方拨伸,在轻度牵引下先向健侧、后向伤侧旋转至最大限度,再转回中立位,将头颈前屈后伸数次;继之,用一手扶病人颞顶部,另一手托扶下颌,前臂压肩峰部,做相反方向的分离动作(以牵拉颈侧部肌肉)左右各1次;双拇指相对用力,由上而下的推挤颈夹肌3到5遍和施理筋手法数遍。

  (4)疏通伤滞拿肩法 拇指压伤侧天鼎、缺盆,中指弹腋部大筋;小鱼际或掌指关节滚上肢症状区数遍,拇指拨手三里,中指拨尺三里,双手握伤肢手腕部牵引、抖动数次;拇、受指捏肩井,多指拿肩部结束。

辨证加减

1、颈型颈椎病

若常规操作后患者的肩胛骨内上角或内侧缘仍感到酸痛牵紧,为椎间盘退变后膨出的纤维环组织刺激椎窦神经感觉纤维,引起肩胛提肌及斜方肌反射性紧张所致。可从病变节段所在的横突后结节开始,以轻柔的拇指按揉法或一指禅推法循序逐渐向下推移到主观酸痛所在,使该紧张肌纤维松弛,即可阻断肌紧张—疼痛—肌紧张病理循环链,使症状缓解。

2、神经根型颈椎病

1)在常规操作的基础上,注意用手法解除或减轻对神经根的机械压迫和椎管内外的软组织炎性肿胀,消除因神经根压迫引起的继发性颈神经炎。

2)解除或减轻神经根的机械压迫主要是为神经根所在的内环境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空间尺度,可通过颈椎拔伸

下微调或特殊的颈椎整复手法来实现之

3)再以轻柔的手法如一指禅推法、拇指按揉法沿放射性神经痛路线循序推移,以消除因神经根受压所引起的神经干炎性反应和由运动神经受刺激、肌肉反射性紧张引起的应力性筋膜劳损,并对椎管内的损伤性炎症的消散起到促进作用。

3、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性颈椎病患者慎用推拿手法治疗。

4、椎动脉型颈椎病

1)根据临床观察,多数椎动脉性颈椎病患者存在第三颈椎以上的椎骨错缝。对于该一类患者,应用拔伸下微调手法或特殊的颈椎调整手法后,其眩晕症状可即刻出现减轻或消失。

2)如果体检中未发现上部颈椎的错位,但患者同时具有枕部疼痛,临床检查中也发现其枕下诸小肌群存在明显的痉挛和压痛,则可能是由于枕下肌群的高度紧张压迫了从中穿过的椎动脉枕下段,

3)可在强化常规操作的第二步,并在常规操作以后仿寰枕关节按压整复手法多次推冲枕后隆突,以抑制枕下肌群的持续痉挛。

4)如果体检中既未发现椎骨错缝,也未发现枕下肌群的紧张,应考虑是否因椎动脉起始部分受到痉挛的斜角肌群的压迫,应以轻柔的一指禅推法或拇指弹拨法循序刺激前斜角肌,并在手法刺激前斜角肌的同时,轻巧地左右旋转、向对侧侧屈及后伸患者颈部,以抑制斜角肌群的痉挛。

5)若未能证实患者的椎动脉血流受阻是由前斜角肌紧张引起的,则可考虑是否存在C5、6或C4、5钩椎关节的

退行性变化对椎动脉及周围交感神经丛的压迫刺激,以轻柔的一指禅推法或拇指弹拨法在下位颈椎横突后结节处循序推移,同时以十分轻巧的动作将颈椎向对侧侧屈5~8°,以消除低位钩椎关节退变对椎动脉的压迫刺激。

6)最后以一指禅推法和鱼际揉法轻柔地刺激患者两颞及前额,使患者产生头脑清醒,精神振奋的感受,结束治

疗。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1)以轻巧的一指禅推法或拇指弹拨法在去颈前气管两侧循序推移,以刺激其深部的椎前肌群,并配合轻巧的颈部后伸运动,使痉挛的椎前肌群放松,消除对颈交感神经节及颈交感神经灰白交通支的压迫刺激;

2)然后视患者临床症状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手法操作。

①若患者以慢性头痛为主要症状,则以轻柔的一指禅推法自枕后沿足少阳胆经的路线推移至两颞部、前额部,以一指禅偏峰推刺激两眼眶内缘,结束手法操作。

②若患者以视力降低为主要表现,则需强化常规操作中的第2步骤,并在拔伸颈椎时适当加大颈部前屈的微调动作,然后一一指禅偏峰推刺激两眼眶内缘,结束手法操作。

③若患者以类冠心病为临床特点,则以轻柔的一指禅推法或拇指弹拨法沿前斜角肌、胸小肌推移到胸大肌及诸肋间隙,以掌擦法擦热左侧胸壁,结束治疗。

④若患者以慢性咽喉疼痛、异物感为临床特征,可以轻柔的一指禅推法推气管两侧和舌骨体表投影10分钟。

  除常规手法外,尚有复位手法:

  (1)旋转扳提顶推法 用颈椎小关节错位棘突偏歪、神经根症状典型者用之。椎动脉或脊髓症状明显者应慎用。以棘突向后偏歪为例,病人坐于约距地面40厘米高的低登输送术者立其背后,左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的右侧,右肘窝部夹住病人下颌部、手掌托扶健侧头部,使颈部向左前下方屈曲,然后将头颈部向右侧后上方旋转扳提,同时左手拇指用力顶推偏歪棘突向左。此时,可有指下位移感或伴有响声(多为复位成功)。头颈部恢复中立位,施理筋手法结束。做此手法,动作应轻柔,严紧暴力。对于椎体缘增生已形成骨桥,或椎间孔因增生明显狭窄者,或有高位脊髓压迫症状者,均慎用此手法复位。有颈椎骨质破坏性疾病者,禁用此手法施术。

  (2)仰卧拨伸旋转法 病人仰卧于治疗床施。术者坐于床头低凳上,用双膝抵紧病人两肩部固定;两手分别托其枕颌部,用力向上拨伸并缓稳的左、右旋转数次,恢复中立位放松牵引。继之,一手把病人头部托起,另手多指揉提,推理颈部筋肉数遍。

  (3)枕颌布带牵引法 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病人可采用坐位或卧位两姿势(具体操作方法略),每日或隔日牵引1次,每次牵引20到30分钟为宜,牵引重量应根据病人的伤情、体质、耐受力酌情而定。牵引目的是调整和恢复已被破坏的颈椎平衡。牵引的主要作用是:解除颈部肌肉痉挛;缓冲椎间盘向周缘的外突力,有利于已外突的纤维环组织复位;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使神经根受压得以缓和,神经根和关节囊之粘连得以松懈;使水肿的神经根制动休息,促使水肿吸收,改善钩椎关节与神经根间的位置关系,对神经根起减压作用;牵开被嵌顿的小关节滑膜,整复小关节移位;伸张被扭曲的椎动脉,改善脑的血液循环;将椎管纵轴拉长,颈脊髓伸展,改善脑脊液循环和颈脊髓的血液循环;紧张纵韧带,有利于椎间盘组织复位。

  (二)药物治疗

  1、疼痛严重者可口服解热镇痛剂,如水杨酸钠、抗炎灵,消炎痛、硫酸软骨素,强筋送等。或以0.5%盐酸普鲁卡因作痛点封闭。维生素B族药物有助于神经变性的恢复。

  2、中药治疗可用宜散风祛湿、活血化瘀、舒筋止痛,常用成药有:木瓜丸、稀桐丸、舒筋活血片等。常用方剂有:四物止痛汤,独活寄生汤、伸筋活血汤等。

颈椎病药物治疗

  (一)神经根型(痹症型)

  (1)麻木型:宜养血活血,益气通络,药用黄耆五物汤加减,或天麻丸、活络丹等。

  (2)疼痛型:宜祛风散寒、舒筋通络,药用桂枝附子汤加减。

  (二)脊髓型(痿症型)

  本型多为肝肾阴虚,脉沉细而弱,舌有齿痕,治宜滋补肝肾,强筋壮骨,药用补阳还五汤、健步虎潜丸等。

  (三)椎动脉型(眩晕型)

  (1)痰湿中阻:患者体质肥胖,痰饮为患,舌苔厚腻,脉滑细。治以化痰利湿,舒筋通络,用温胆汤加减。

  (2)气血两虚:患者体质虚弱,心悸气短,面色浅白,舌质淡,脉细弱,治宜益气养血,舒筋通络,药用归脾汤加减。

  (3)肝肾不足:偏于阳虚者,宜补肾助阳,用右归丸加减。偏于阴虚者,宜补肾益阴,用左归丸加减。

  (4)风阳上扰:眩晕兼见头痛耳鸣,治宜镇肝息风,活血通络,用天麻钩藤饮,大定风珠等。

  (四)落枕型(颈型)

  宜舒筋活络,散风止痛,药用舒筋汤加味。慢性期体质虚弱,肝肾不足者,宜补肝肾,强筋骨。

  (预后与预防)

  1、预后 颈椎病预后的好坏与临床类型有密切关系,临床分型是否正确是判断预后的关键。一般地说,颈型颈椎病预后良好,神经根型次之,椎动脉型和脊髓型预后不良。若不积极治疗,多导致终身残废。早期诊治与预后有直接的关系。

  2、预防

颈部运动保健法:

1.低头仰头:坐在椅子上,挺起胸部,头向下低,以下颌骨挨着胸部为止,然后向上仰头,眼朝天上看,稍停3秒钟再低头。如此反复20次。

2.左右摆头:坐在椅子上,两臂自然下垂,头向左摆,然后再向右摆,这样重复20次。摇摆下颌:坐在椅子上,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侧,挺胸、收腹、紧腰,用力控制左右摇摆下颌,重复练习20次。

3.伸缩颈部:坐在椅子上,挺胸、收腹、紧腰,将颈部尽量向下缩短,使颈部的肌肉得到活动,增强肌肉的活力与弹性,防止肌肉粘连。重复练习25次。

4.旋转颈部:坐在椅子上,上体呈挺胸收腹收腰状,先向左旋转颈部呈90度,再向右旋转颈部呈90度。重复练习25次。

5.按摩颈部:先将两手掌搓热,再用两手掌在颈部用力按摩,直到局部发红发热为止。按摩能改善颈部的血液循环,舒经活血,减轻疼痛,使扭伤的颈部得到好转。

6.适宜的枕头对预防颈椎病的发生十分有益,应提倡低枕,不宜“高枕无忧”(高枕易使关节囊及韧带紧张,血管纡曲,血流不畅,气管前屈、呼吸不畅)。一般地说,仰卧时宜低枕,侧卧时宜稍高。要注意不正确的睡眠姿势,以防止病情复发和加重。

优质文章推荐阅读:

1,解读《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心”

2,解读《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肝”

3,解读《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脾”

4,解读《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肺”

5,解读《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肾”

优质







































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新技术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sohjm.com//kcyzl/117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