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读了一本动画制作公司皮克斯的传记。其中有一个章节,让我印象很深刻,传记中记载到皮克斯有一段艰难时期长期无法盈利,而那个时期是乔布斯持续给皮克斯投钱使得公司度过难关,乔布斯曾经把占自己身价很大一部分的资金都投入皮克斯,期间承担了巨大的压力。而公司内部员工回忆到,当时支持乔布斯持续投钱的信念就包括,微软曾经数次表达过收购皮克斯的意向让乔布斯认为自己投钱是正确的。
这个章节让我有所触动,强大自信如乔布斯,都未能免俗地曾经把自己的判断至少是部分参照于某个大机构的意向或行为,更不用说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了。这说明,在判断一个事物时,至少有两个大的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对于事物本身的判断,如果映射到投资上,价值投资这种框架体系就是在这个维度上的,一般是对公司本身进行分析;第二个维度则是对别人的判断进行判断,相对应的在投资上更像是行为金融学,分析的对象是其他参与者。
而这个章节,引发我这段时间对于行为金融学的更多思考,我逐渐地感觉到,对行为金融学做系统性地研究非常重要,这并不是对价值投资理论框架的否定,相反是一种良好的补充。作为投资者,其投资业绩也可以效仿ROE的杜邦拆分来做一个类似的公式,投资收益率=标的成长性*投资周转率*杠杆率。标的成长性指的是标的能成长的空间,这个一般是对公司本身进行分析来得到,例如我们通常说到某某十倍股就是对于标的成长性一个较为极致的演绎;而投资周转率,则对应这部分空间兑现的速度,同样是十倍股,有的股票可能是较为线性的方式通过十年来完成,这已经是非常优秀了,但还存在一些更为极致优秀的股票,十倍的空间甚至在短短一两年就完成。那么后者具有更高周转率的股票显然更为优秀,甚至是可遇不可求的,往往这类机会的出现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同时满足。而更值得思考的是,极少部分的后者,之所以能短时间涨这么多,很多时候并不仅仅在于成长性非得一两年增长十倍这种打破一般企业发展规律的事,更多体现在这一类股票能够在短时间内兑现长期的成长性,例如最近火爆的电动车板块相当股票已经把业绩炒到十年后,或者这一类公司之前的起点非常低,发生了显著的预期差修复,例如笔者有幸参与过的春风动力,在预期最低的时候,估值几乎低到了当年的10倍市盈率。而不管是短期兑现长期的成长性,还是显著的预期差修复,这都是由投资者的行为来驱动的,只不过前者表现为投资者对未来非常乐观的预期,而后者则表现为投资者之前对未来非常悲观且错误的预期。
而作为合格的投资者,需要对自己的投资收益率负责,需要不断地把提高投资收益率作为长期坚持的目标。所以,这就要求投资者不断对自我的框架进行分析,了解自我,找出短板并持续学习和进化。而按照我的个人经验,不管是标的成长性,还是投资周转率,都有一个提高的阈值,水平越高,往上提的难度就越大。正因为如此,投资者需要不停地审视自我,找到这两个指标中更容易提高的短板。当然,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这两个指标所要求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存在着重大的差异,甚至很多投资者还会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老死不相往来。这就需要投资者放下执念,保持空杯的心态,博采众长而努力成为集大成者,因为在资本市场中的自我,有时候重要,有时候又一点都不重要。
写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在心里把我鄙视一番,认为我没原则。但原则是什么?且不说资本市场本就是社会性的,其社会性含义不仅包括市场本身是社会性的,资本市场无非是现实社会的某种投射,现实社会不也是社会性的吗?现实社会也充满了非常多的行为艺术,例如全民抢购囤积茅台,严格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行为艺术。而如果依旧放不下执念,那么可以去简单学习一下物理学的发展史,且不说资本市场和现实生活是社会性的,就连讲究严谨说一不二的物理学,作为典型的自然学科,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次次颠覆人类三观的进程。每次科学家们以为自己已经接近了真理,现实又会狠狠把科学家们愚弄一番,从宏观到微观,从低速到高速,以前种种颠扑不破的真理最后又得重构,但最后依旧发现人类所了解的可能也只是沧海一粟而已。伟大的宇宙尚且如此,更何况根本微不足道的人类社会乃至资本市场呢?
未来一段时间,我将会画风突变,写公司本身相对写得少,而持续更新一些对于行为金融学的思考和理解。
付羽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sohjm.com//kcyfl/15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