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浙江工人日报记者程雪
26岁小伙张平(化名)个子高,人也比较瘦,平时不怎么爱运动。半个多月前,他决定强身健体,开始户外夜跑。一次跑完4公里后,张平突然感到胸口隐隐作痛,呼吸也变得吃力,以为是戴着口罩造成的憋闷和不适。可回家后,胸口疼痛越来越剧烈,连呼吸也变得困难。就医后发现其左侧肺破了,再晚一点就可能有生命危险。
肺大泡破裂是造成气胸的主要原因
好好的肺,怎么会运动一番,就破了个“洞”,甚至危及生命了?
“这要从肺胸的结构说起。”医院胸外科尹德刚副主任医师解释,人体内胸壁与肺之间有两层胸膜围成的间隙为胸膜腔,位于肺的周围。胸膜腔左右各一,互不相通,正常情况下腔内没有气体,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的摩擦,腔内为负压,有利于肺的扩张,有利于静脉血与淋巴液回流。
在人体内,肺部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是成千上万、大小不一的肺泡。当肺泡壁的纤维结构因炎症发生破坏,随着压力升高,肺泡壁破裂,肺泡互相融合,就会在肺组织形成肺大泡。
当人们过度运动、生气、极度劳累、屏气、持重物的时候,肺大泡可能因内压力过大而破裂,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肺炸了”。气体进入胸膜腔,就会造成积气状态,形成气胸。
气胸患者临床表现为针刺或刀割一般的胸痛、胸闷急促、呼吸困难,可能出现轻到中度刺激性咳嗽。
气胸患者还会出现纵膈摆动,患者表现为出冷汗、心慌、休克,甚至是心脏骤停,需要及时就医。
气胸偏爱瘦弱青少年
气胸临床病例中,不难发现身材瘦弱的青少年男性居多。尹德刚医生表示,男性,尤其在青少年阶段,是比较热爱运动的人群,而身体瘦弱者可能因为心肺功能欠佳而承受不了。具体相关性可从气胸的分类窥见一斑。
在病理和发病机理上,气胸可分为原发性气胸、继发性气胸、外伤性气胸。原发性气胸是指常规X线检查未发现明显病变者所发生的气胸。临床病例中,此类患者往往有过生气、极度劳累、过度锻炼运动等经历。
继发性气胸是指那些本身肺部有疾病或感染的患者发生的气胸,常发于肺或胸膜疾病的基础上,如慢阻肺、肺结核、肺炎,以及胸肺恶性肿瘤等。“这类人群肺部功能存在缺陷,身体素质不佳,更容易出现气胸。”尹德刚医生说。
外伤性气胸是指经历了打穿胸膛的刺伤或挫伤、肋骨骨折等情况下导致胸壁损伤,从而引发气胸。
治疗手段依气胸类型而定
气胸患者就诊时,一般需要进行常规X线检查(拍胸片),医生可以从片子看出肺部明显萎缩。若肺部病变不明显,需要再进行CT检查。
尹德刚医生介绍,常人肺部是完全张开的,而气胸患者肺部会存在压缩。当肺压缩比例低于30%时可视为轻微情况,采取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吸氧、镇痛、镇静、止咳等方法;而肺压缩比例高于30%的则采用排气法。
治疗手段依气胸类型而定。闭合性气胸可用注射器抽出气体;对于气体只进不出的张力性气胸,紧急情况下可用粗针头穿刺排气,进一步需采用胸腔闭式引流。若一周后,上述方法无效,很可能是气管、支气管、食管也发生破裂,通常建议手术。
“气胸复发率极高,手术成功后会大大降低复发率。”尹德刚医生进一步说明,手术可以对原发性气胸患者肺大泡进行切除,帮助继发性气胸患者切除肿瘤,对于外伤性气胸者或开放性气胸者缝合修补,缝合肺部的“洞”。
他建议,出现胸痛胸闷气急咳嗽咳痰者可去急诊,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气胸患者尽量不要剧烈运动,潜水和坐飞机也都会影响肺压;饮食方面增加营养,提高身体素质,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戒烟,40岁以上应常规每年一次胸部CT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专家介绍:
尹德刚,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浙江大学外科学专业学位博士,杭州市高层次E类人才。擅长胸部损伤的救治,气胸肺大泡、肺结节、多汗症、胸腺瘤等手术治疗,以及晚期肺部肿瘤的综合治疗。参与省部级课题数项,发表SCI论文三篇,其他国内一级或二级刊物十余篇。
尹德刚副主任医师专家门诊时间:周五上午
专家门诊地点:1号楼2楼3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