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肺保护策略中,小潮气量是公认的,而肺复张则充满了争议。之前很多研究的正面结果被认为是由于小潮气量带来的收益,而非肺复张。因此,在年三月份刊发的JAMA杂志上,这篇研究对比了肺复张联合小潮气量的效果,大家都一样得到小潮气量和适度肺复张的情况下,看控制组额外的肺复张是否真的有用。

试验选取了巴西圣保罗大学心脏中心从-年心外科术后出现低氧血症的病人,其中强化复张组例,温和复张组例。从入组病人的流程图看,是剔除了氧合比较好的,左心功能特别差的,以及体重异常的患者。

下图是病人术中基本资料。3/4的病人是做冠脉搭桥术,其余是瓣膜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个半小时(心胸外科大夫们辛苦啊)。术中用的最多的血管活性药物是多巴酚丁胺、硝酸甘油和硝普钠。

病人在术后送到ICU,机械通气,初始设置均为容控模式,潮气量6ml/PBW,吸氧浓度60%,PEEP5cmH2O。所有病人在测量肺部生理参数时都用芬太尼或咪达唑仑镇痛镇静,短期顺阿曲库铵肌松。在肺复张前,先做一个低流速PV曲线。四小时后重复低流速曲线-肺复张这个流程。

在强化治疗组,病人接受3个周期的肺复张(每次60秒),PCV模式,PEEP30,驱动压15,呼吸频率15,吸气时间1.5,吸氧浓度0.4。肺复张间期(60秒)及之后,使用VCV或PCV模式,潮气量6ml/PBW,吸气时间1.0,PEEP13。

在温和治疗组,病人接受3个周期的肺复张(每次30秒),CPAP模式,PEEP20,吸氧浓度0.6。肺复张间期(60秒)及之后,使用VCV或PCV模式,潮气量6ml/PBW,吸气时间1.0,PEEP8,吸氧浓度0.6。

从结果里可以发现,强化复张组的肺部并发症评分更理想,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15.3%(强化组)vs26.4%(温和组)。

强化组平均住院时间更短(10.9天vs12.4天,p=0.04),平均ICU住院时间更短(3.8天vs4.8天,p=0.01)。住院病死率和气压伤发生率的差别则没有统计学意义。

在血流动力学参数方面,强化复张组抑制血压更明显。但这种差别在5分钟之后即消失。没有出现严重低血压和心律失常。

而在肺部参数方面,强化复张组改善了氧合指数,降低血CO2分压,提高了肺顺应性,降低了驱动压。而潮气量基本没有变化。下图的PV曲线对比可见,右侧的温和复张组,经过4小时的治疗周期,PV曲线没有变化。而左侧的强化复张组,4小时后PV曲线明显改善。

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对照组也得到了充分的肺保护策略。因此控制组的正面结果可以完全归因于强化肺复张的疗效。但是在扩展肺复张概念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组病人都是开胸术后患者,这类病人的胸壁顺应性通常较差,因此对高的复张压力会有比较良好的反应。因此肺复张是否像小潮气量一样适合所有病人,依然需要保持谨慎态度。

陈俊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sohjm.com//kcywh/131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