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规定:
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
1、创伤:主要是各种外力或者机械因素接触人体以后对人体的器官、组织造成的一种损害。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创伤有切割伤、离断伤、擦伤或者是功能障碍、出血等。
另外,它在急诊中也是比较常见的,同时也是造成青壮年死亡或者伤残的第一大危险因素。
2、复合伤:两种以上致伤因素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损伤。如核爆炸时冲击伤合并辐射、烧伤,机械伤合并化学、生物武器伤等。
3、多发伤:是在单一致伤因子的作用下机体同时或相继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或器官的较严重的损伤,至少一个危及生命。
4、联合伤:指同一致伤因素所引起的两个相邻部位的连续性损伤。常见的有胸腹联合伤、眶颅联合伤、颅颈联合伤等。
5、合并伤:两处以上的损伤,除主要较重的损伤外尚有其他部位较轻的损伤。如严重颅脑损伤合并肋骨骨折,肋骨骨折为合并伤。
交通事故的特点1.发生率高,在临床医学上属常见病、多发病;2.伤情复杂。往往是多发伤、复合伤并存,表现为多个部位损伤,或多种因素的损伤;3.发病突然,病情凶险,变化快。休克、昏迷等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高;4.现场急救至关重要。往往影响着临床救治时机和创伤的转归;5.致残率高。这些都要求现场急救人员、事故处理人员、医务人员等有关工作人员尽最大努力争取时间,抢救伤员生命,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道路交通事故人员创伤是特殊类型的损伤。由运动的车辆和人之间交互作用而形成。其中最多见的和最典型的是撞击伤。创伤的性质以挫伤、撕裂伤、辗压伤和闭合性骨折最为多见。交通事故的分类1、轻微事故是指一次造成轻伤1至2人,或者财产损失机动车事故不足元,非机动车事故不足元的事故。2、一般事故 是指一次造成重伤1至2人,或者轻伤3人以上,或者财产损失不足3万元的事故。3、重大事故是指一次造成死亡1至2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财产损失3万元以上不足6万元的事故。4、特大事故是指一次造成死亡3人以上,或者重伤11人以上,或者死亡1人,同时重伤8人以上,或者死亡2人,同时重伤5人以上,或者财产损失6万元以上的事故。机动车受伤人员的特点道路交通事故创伤中,司机与前排乘坐人员受伤发生率较后排人员为高。机动车内人员受伤的基本机理是惯性作用所致,在车辆被撞击的瞬间,由于车辆的突然减速,司乘人员受惯性作用撞向车前部,甚至经前窗抛出而受伤。就受伤部位而言,司机较多发生头面部、上肢、其次是胸部、脊柱和股部的损伤;乘客较多发生锁骨和肱骨的损伤。翻车事故时,乘客可被抛出致摔伤、减速伤、创伤性窒息、砸伤等;发生车辆追尾事故时,乘客可受挥鞭伤,出现颈髓、颅内损伤等;困在车内的乘客经多次抛投、撞击、挤压,造成严重多发伤。交通事故ABCDE判断法正确判断伤者的伤情是现场急救的首要任务。其次是使开放性创面免受再污染、减少感染,以及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如果现场有多位或成批伤员需要救治,急救人员不应急于去救治某一个危重伤员,应首先迅速评估所有的伤员,以期能发现更多的生命受到威胁的伤员。伤情评估可依A、B、C、D、E的顺序进行。A气道情况(Airway):判断气道是否通畅,查明呼吸道有无阻塞。B呼吸情况(Breathing):呼吸是否正常,有无张力性气胸或开放性气胸及连枷胸。C循环情况(Circulation):首先检查有无体表或肢体的活动性大出血,如有则立即处理;然后是血压的估计,专业医护人员可使用血压计准确计量。D神经系统障碍情况(Disability):观察瞳孔大小、对光反射、肢体有无瘫痪,尤其注意高位截瘫。E充分暴露(Exposure):充分暴露伤员的各部位,以免遗漏危及生命的重要损伤。车祸现场急救要点现场人员在现场最重要的原则——对事故现场的安全性做出评估。既要保障现场伤员,也要保障施救者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安全。往往在大家专心抢救伤员,会忽视对周围环境的注意,这样就为二次事故埋下了隐患。发生事故时,现场人员不可惊慌,要快速为伤者进行一些基本急救处理。当警方未赶到时,首先要建立警告标志向其他车辆发出警告,同时关掉车辆引擎,拉紧手刹,打开危险警示灯,然后迅速报警。当有伤员滞留于车内时,对于非专业人士,如果不是情况危急,不要试图将伤员搬出车外。首先检查伤员的清醒程度,是否失去知觉,是否有心跳和呼吸,有无大出血,有无明显的骨折。如果无意识无呼吸,应该马上进行心肺复苏(尽管外伤后心肺复苏有争议);如果伤员已发生昏迷,这时可先松开他们的颈、胸、腰部的贴身衣服,清除口鼻中的呕吐物、血液、污物等,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免引起窒息。如果有外伤出血,要选择最快和最有效的手指按压止血的方法。头部外伤在所有交通意外伤害占到了50%-70%,受伤位置多发生于头顶及两侧,且极易损伤血管,危及生命。当出现颅脑外伤时,伤员大多会血流不止,不及时处理,轻则导致失血性休克,重则将危及伤者生命。可用干净的手帕、毛巾等敷料在伤口上直接压迫止血。如果发生开放性骨折导致的严重畸形是易于发现的,但是由于穿着衣服有时难以发现,所以不应急于搬动伤员,以免骨折断端移位,损伤血管和神经。如病人发生昏迷,应考虑有颅内损伤情况,没有危机情况,不可轻易移动患者。移动伤员时,一定要注意保护脊椎,避免伤及脊髓和神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为伤员做颈椎固定,因为交通意外最常见的伤害就是Whiplash(摔鞭效应),指的是伤员在车辆碰撞时,因反作用力而造成颈部前后大幅度的摆动,造成损伤。对一般的伤员,可根据不同的伤情予以处理,让他们采取各自认为恰当的体位,耐心地等待专业人员的处理。现场急救四大技术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是外创急救的四项基本技术。一旦创伤发生,现场人员应立即联系急救医疗机构,同时要迅速、沉着地开展现场抢救。
1
外伤常见止血方法
1、一般止血法:针对小的创口出血。需用生理盐水冲洗消毒患部,然后覆盖多层消毒纱布用绷带扎紧包扎。注意:如果患部有较多毛发,在处理时应剪、剃去毛发。具体步骤如下:①、用按压止血法,将清洁的布块或者毛巾等垫在伤口上,直接按压10-20分钟。②、血止住后,用绷带轻轻包住,不要包的太紧。③、不要用脱脂棉或草纸垫在伤口处,也不能在伤口上涂药物。④、如果伤口不被脏东西污染,首先使用液进行冲洗,不要使用肥皂。⑤出血伤口周围的血块、血浆不要擦掉,伤口内如果有玻璃片等异物也不要拔出,医院就医。2、指压止血法:此方法一般适用于较大动脉出血的情况,为止血短暂应急措施,出血后用拇指压住出血的血管上方(近心端),将动脉压迫到骨面上。使血管被压闭住,中断血液,只适用于头面颈部及四肢的动脉出血急救,注意压迫时间不能过长。(1)头顶部出血:用食指或拇指压迫伤口,在伤侧耳前,对准下颌耳屏上前方1.5厘米处,用拇指压迫颞浅动脉。(2)头颈部出血:四个手指并拢对准颈部胸锁乳突肌中段内侧,将颈总动脉压向颈椎。注意不能同时压迫两侧颈总动脉,以免造成脑缺血坏死。压迫时间也不能太久,以免造成危险。(3)前臂出血:用一根手指压迫上臂内侧肱二头肌沟处的搏动点。(4)肩腋部出血:用食指压迫同侧锁骨中点后方的锁骨下动脉搏动处,把其压向深处的第一肋骨。(5)手掌出血:将患肢抬高,用两手拇指分别压迫手腕部的尺、挠动脉。(6)大腿出血:自救时双手用双手拇指重叠向后用力压股动脉。在腹股沟中点稍下方的搏动处。(7)足部出血:用两手拇指和食指同时分别压迫足背动脉和内踝与跟腱之间的胫后动脉。3、加压包扎止血法:适用于四肢、头顶、躯干等体表血管外伤时的出血处,当前臂或小腿出血时,可在肘窝、膝窝内放以纱布垫、棉花团或毛巾、衣服等物品,屈曲关节,用三角巾作8字型固定。但骨折或关节脱位者不能使用。4、橡皮止血带止血:止血带法适用于四肢伤大出血,且其他的办法无法控制的情况。止血带的选择以充气止血带最好,常用的止血带是三尺左右长的橡皮管。在紧急情况下可用橡皮管、布条、绷带代替,但应在止血带下增加衬垫,千万不能用细的布条、绳索、电线等直接捆绑。止血带宜绑在患肢的根部,如上臂根部、大腿根部等部位,因为前臂由尺、挠骨、小腿由胫、腓骨组成,血管、神经走行在中间。方法是:掌心向上,止血带一端由虎口拿住,一手拉紧,绕肢体2圈,中、食两指将止血带的末端夹住,顺着肢体用力拉下,压住“余头”,以免滑脱。使用止血带要十分小心,应注意以下事项:A.不必绑得太紧,以能止血为好;B.每隔1小时要放松3-5分钟,扎止血带时间小于1小时,要准确纪录好止血带捆绑的具体时间;C.决定要松开止血带时,一定要有医务人员在场,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处理方式。D.使用部位,上臂出血应扎在上臂1/3;前臂或手外伤应扎在上臂下1/3,上臂中下1/3处有神经,紧贴骨面,不易扎止血带,以免损伤,下肢大出血应扎在股骨中下1/3交界处。E.止血带上肢一般为-mmHg,下肢为-mmHg,不可过大,已到达阻断远端动脉搏动消失,阻断动脉出血为度。此外,抬高肢体和冷敷的办法也可以帮助止血。当手臂划伤出血了,可以将胳膊抬起来,流经伤处的血液由于重力作用而减少;也可以冷敷,皮肤血管遇冷会产生收缩效应,进一步减少出血。5、绞紧止血法:把三角巾折成带形,打一个活结,取一根小棒穿在带子外侧绞紧,将绞紧后的小棒插在活结小圈内固定。6、填塞止血法:此种方法一般适用于软组织内的血管损伤出血的情况,主要是颈部、臀部或其他部位较大而深的伤口。在出血后将消毒的纱布、棉垫、急救包填塞、压迫在创口内,外用绷带、三角巾包扎,松紧度以达到止血为宜。常规3-5天缓慢取出填塞纱布,过早取可能会发生出血,过晚避免发生感染。2
外伤常见包扎方法
包扎时,要做到快、准、轻、牢。快,即动作敏捷迅速;准,即部位准确、严密;轻,即动作轻柔,不要碰撞伤口;牢,即包扎牢靠,不可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也不能过松,以免纱布脱落。第一步:清洁、消毒伤口(1)清洁伤口前,尽量对患者讲清目的,这样既能取得患者的合作及知情同意,又可以避免患者因害怕或疼痛发生晕厥等意外事故。(2)如周围皮肤太脏并杂有泥土等,应先用清水洗净,然后再用75%酒精消毒伤面周围的皮肤。涂擦酒精时要由内往外,即由伤口边缘开始,逐渐向周围扩大消毒区,这样越靠近伤口处越清洁。如用碘酒消毒伤口周围皮肤,必须再用酒精擦去,这种“脱碘”方法,是为了避免碘酒灼伤皮肤。应注意,这些消毒剂刺激性较强,不可直接涂抹在伤口上。(3)伤口要用棉球蘸生理盐水轻轻擦洗。自制生理盐水,即毫升冷开水加食盐9克即成。(4)清洁伤口时,如有大而易取的异物,可酌情取出;深而小又不易取出的异物切勿勉强取出,以免把细菌带入伤口或增加出血。如果有刺入体腔或血管附近的异物,切不可轻率地拨出,以免损伤血管或内脏,引起危险。(5)伤口清洁后,可进行包扎。如果是粘膜处小的伤口,可撒上消炎粉,但是大面积创面不要涂撒药物。(6)大的伤口需要包扎。包扎前,最好垫衬敷料(一般也是由纱布块做成),用于止血和吸收伤口分泌物。也可直接用包扎材料包扎。备注:消毒液的选择家庭常用的消毒药品或液体主要有以下几种:红药水、紫药水、双氧水、硼酸水、碘酒、碘伏、酒精。它们的作用和功效大致如下:1.红药水:即2%汞溴红溶液,主要有杀菌、消毒、防腐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但抑菌作用弱,且含有汞的有机化合物,对人体有毒,现在已很少使用。2.紫药水:即2%的甲紫溶液,可加快伤口愈合,常用于浅表皮肤、黏膜感染。不宜用在黏膜或开放创面,例如刀伤或锐器刺伤。3.双氧水:即过氧化氢,具有消毒杀菌作用,但浓度大,易灼伤患处皮肤。如果创口较深或被生锈的东西刺伤,除了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外,还要使用双氧水清洗,它可杀灭厌氧菌。4.硼酸水:3%的硼酸溶液有清洗、收敛和抑菌作用,常用作皮肤、黏膜和伤口冲洗清洁,口腔炎含漱。5.碘酒:是由碘、碘化钾溶解于酒精而制成的2%溶液。主要用于非粘膜伤口的表面消毒,刚起的疖子、皮肤擦伤、毒虫咬伤、无名肿毒、癣症,手术前、注射前的皮肤消毒。皮肤消毒擦上碘酒后还须用75%的酒精擦去过多碘,以防止刺激皮肤。6.碘伏:为碘与聚醇醚复合而成,主要用于非粘膜伤口的表面消毒,敏感区皮肤(如会阴部、眼睛周围等)、小孩的皮肤消毒。它使用方便,无刺激无异味,可直接涂伤口,无色素沉着。7.酒精(乙醇):75%浓度的酒精,因为在此浓度范围内杀菌力最强,若浓度过高能使细菌细胞膜上蛋白质快速凝固成一层保护膜,致使药物无法渗入菌体内杀菌,反之浓度过低,药物的渗透压过低不易渗入细菌细胞内,也使杀菌力减弱。第二步:包扎材料的选择及方法包扎伤口根据不同部位进行选择不同材质和不同方法,包扎材料最常用的是绷带和三角巾,紧急情况下可用干净的布料、手绢代替。三角巾包扎法一块边长1米的正方形棉布,对角剪开就成了两条三角巾。三角巾分顶角、底角、斜边和底边,在顶角上加带子,便于包扎时使用。三角巾应用灵活,包扎面积大,各个部位都可使用。由三角巾变化而来的“燕尾巾”也很常用,将三角巾的顶角向底边偏左或偏右对折,即成燕尾巾。1.头部帽式包扎法。将三角巾底边折出2指宽的边,正中点平放在前额眉上,顶角向后拉盖住头顶,然后两底边延两耳上方向后拉至枕部下方,左右交叉压住顶角,再将两底边经耳上绕到前额打结,最后将顶角向上掖入交叉处。2.胸部包扎法。将三角巾底边横放于伤侧胸,顶角上拉经伤侧肩至背后,把左右两底角拉到背后,在顶角正下方打结,再和顶角相结。3.腹部包扎法。将三角巾顶角朝下,底边横放腹部。两底角在腰后打结,然后将顶角由两腿间拉至腰后与底角打结。4.单肩燕尾式包扎法。将三角巾折成夹角约80度的燕尾巾。夹角朝上,向后的一角压住向前的一角,放于伤侧肩部,燕尾底边包绕上肩在腋前打结,然后两燕尾角分别经胸和背部拉到对侧腋下打结。5.双肩燕尾式包扎法。将三角巾折叠成两燕尾角等大的燕尾巾。夹角朝上对准颈后正中。左右两燕尾由前往后包绕肩部到胸下,与燕尾底边打结。6.上肢悬吊包扎法。将三角巾铺于伤员胸前,顶角对准肘关节稍外侧,屈曲前臂并压住三角巾,两底角绕过颈部在颈后打结,肘部顶角反折用别针扣住。7.膝(肘)部包扎法。将三角巾折叠成适当宽度的带式,将带的中段斜放于膝(肘)伤部,包绕肢体一周打结。8.手部包扎法。将三角巾底边横放在腕部下面,手掌向下放在三角巾中央,再将顶角反折盖住手背,然后将两底角交叉压住顶角,在腕部绕一周打结,再将顶角折回打结内。9.足部包扎法。将三角巾底边横放于踝部后侧,脚底向下放在三角巾中央,再将顶角反折盖在脚背上,然后将两底角交叉压住顶角,在踝部绕一周打结,再将顶角折回打结内。绷带包扎法市场上可以买到各种宽度和长度的用纱布卷成的绷带卷,一般长5米,家庭也可以用干净的纱布蒸煮15分钟后自制备用。绷带可以适应人体的多数部位。1.绷带环形法。适用于肢体粗细相等部位,如颈部、胸腹部、四肢、手指、脚趾。小伤口的包扎一般都用此法。①将绷带作环形缠绕,第一圈略斜一点,第二圈与第一圈重叠,将第一圈斜出的一角压于环形圈内,这样固定更牢靠些。的一角压于环形圈内,这样固定更牢靠些。②第三圈开始每一圈都将上一圈压住约3/4,按同一方向缠绕起到将敷料全部包裹住。③将绷布剪断,用胶带或别针固定,或剪开带尾成两头打结,或者将绷带反方向再拉出一段,形成一边单层,一边双层,然后打结。2.螺旋法。适用于四肢和躯干等处。从肢体较细部位开始,把绷带向渐粗部位缠绕,每一圈压在上一圈的1/2处,然后将绷带尾端固定。3.螺旋反折法。用于四肢的包扎。将绷带由肢体细端开始缠绕,每绕一圈把绷带反折一下,盖住上一圈的1/3—2/3,然后固定。4.“8”字形法。多用在肩部、膝部、脚踝(髂、髁)等部位。先绕两圈固定,然后一圈向上缠绕,再一圈向下,每圈在正面和前一圈相交叉,并压盖前一圈的1/2,然后固定绷带尾端。用“8”字形包扎手和脚时,手指、脚趾无创伤时应暴露在外,以观察血液循环情况如水肿、发紫等。5.回返法。用于头和断肢端的包扎。将绷带多次来回反折。第一圈从中央开始,接着每圈一左一右,直至将伤口全部包住,然后将反折的各端固定。此法需要一位助手在反折时按压一下绷带的反折端。松紧要适度。6.蛇形法。多用在夹板的固定上。与上面方法相同的是,蛇形法也是先将绷带头压住,然后按每圈与上一圈间隔为一个绷带宽度来缠绕,到末端后再反折缠回来缠第二层,将上一层的空隙盖住,固定。1、包扎时动作要迅速准确,不能加重伤员的疼痛、出血和污染伤口。2、包扎要松紧适宜,太紧容易影响血液循环,太松会使敷料脱落或松动。3、最好用消毒的敷料覆盖伤口,紧急情况可以用清洁的布料。4、包扎四肢时,手指、脚趾最好露在外面,方便灌肠末梢血液循环。5、用三角巾包扎时,边要固定,角要拉紧,中心伸展,包扎要贴实,打结要牢固。3
外伤常见固定方法
1、骨折的种类:(1)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完整,骨折断端与外界不相通。(2)开放性骨折:外伤伤口深及骨折处或骨折断端刺破皮肤露出体表外。(3)复合性骨折:骨折断端损伤血管、神经或其它脏器,或伴有关节脱节等。(4)不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未完全中断。(5)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完全中断。2、骨折的原因(1)直接暴力暴力直接作用于骨骼某一部位而致该部骨折,使受伤部位发生骨折,常伴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如车轮撞击小腿,于撞击处发生胫腓骨骨干骨折。(2)间接暴力间接暴力作用时通过纵向传导、杠杆作用或扭转作用使远处发生骨折,如从高处跌落足部着地时,躯干因重力关系急剧向前屈曲,胸腰脊柱交界处的椎体发生压缩性或爆裂骨折。3、骨折的专有体征疼痛、肿胀、畸形、骨擦音、功能障碍、大出血。4、骨折治疗(1)复位将骨折后发生移位的骨折断端重新恢复正常或接近原有解剖关系,以重新恢复骨骼的支架作用。复位的方法有闭合复位和手术复位。(2)固定固定骨折复位后,因不稳定,容易发生再移位,因此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将其固定在满意的位置,使其逐渐愈合。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固定支架、牵引制动固定等,这些固定方法称外固定。如果通过手术切开用钢板、钢针、髓内针、螺丝钉等固定,则称内固定。(2)功能锻炼通过受伤肢体肌肉收缩,增加骨折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肌肉萎缩,通过主动或被动活动未被固定的关节,防止关节粘连、关节囊挛缩等,使受伤肢体的功能尽快恢复到骨折前的正常状态。5、骨折的固定材料:夹板固定用料夹板或其代用品(如木板、竹棍、树皮等)。敷料在夹板与皮肤之间需用棉花、纱布、毛巾等软物衬垫,然后用三角巾、绷带或绳子绑缠夹板。(1)上肢骨折的固定夹板放置骨折上臂外侧,骨折突出部分要加垫,然后固定肘、肩两关节,用三角巾将上臂屈曲悬胸前,再以三角巾将伤肢固定于伤员胸廓。(2)下肢骨折的固定小腿骨折固定法:将夹板放置于骨折小腿外侧,骨折突出部分要加垫,然后固定伤口上下两端和膝、踝两关节(8字形固定踝关节),夹板顶端再固定。大腿骨折固定法:将夹板放置于骨折大腿外侧,骨折突出部分要加垫,然后固定伤口上、下两端和踝、膝关节,最后固定腰、髂、踝部(3)脊椎骨折的固定a.颈椎骨折的固定用颈托或者头部固定器防止颈椎进一步损伤,引起生命中枢的损伤,从而引发心脏、呼吸骤停而死亡。b.胸、腰椎骨折的固定用脊柱夹板或者多人一起搬用,保持头、躯干及下肢成一直线,防止造成截瘫。6、急救原则和注意事项:(1)要注意伤口和全身状况,如伤口出血,应先止血,随后才固定骨折。如有休克或呼吸、心跳骤停者应立即进行抢救。(2)在处理开放性骨折时伴骨折断端明显外露的患者,局部要作清洁消毒处理,用纱布将伤口包好,应尽可能把伤肢摆成正常位置,让骨折断端自然回缩,严禁把暴露在伤口外的骨折端断送回伤口内,以免造成伤口污染和再度刺伤血管和神经,随后再行包扎和固定。(3)对于大腿、小腿、脊椎骨折的伤者,一般应就地固定,固定时不应过多地移动伤肢和躯干,以免增加患者的疼痛和神经、血管的损伤,不要盲目复位,以免加重损伤程度。(4)为使骨折处能稳妥、牢靠地固定,固定骨折所用的夹板的长度与宽度要与骨折肢体相称,其长度一般应超过骨折上下两个关节为宜。(5)固定用的夹板不应直接接触皮肤。在固定时可用纱布、三角巾垫、毛巾、衣物等软材料垫在夹板和肢体之间,特别是夹板两端、关节骨头突起部位和间隙部位,可适当加厚垫,以免引起皮肤磨损或局部组织压迫坏死。(6)固定、捆绑的松紧度要适宜,过松达不到固定的目的,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肢体坏死。固定四肢时,要将指(趾)端露出,以便随时观察肢体血液循环情况。如发现指(趾)苍白、发冷、麻木、疼痛、肿胀、甲床青紫时,说明固定、捆绑过紧,血液循环不畅,应立即松开,重新包扎固定。(7)对四肢骨折固定时,应先捆绑骨折断处的上端,后捆绑骨折端处的下端。如捆绑次序颠倒,则会导致再度错位。上肢固定时,肢体要屈着绑(屈肘状);下肢固定时,肢体要伸直绑。(8)骨折固定时,应先捆绑骨折断端的上端,随后捆绑其下端。若捆绑顺序颠倒,可导致断端的再度错位。(9)上肢固定时,应呈屈肘位;下肢固定时,肢体要伸(拉)直。(10)夏天防中暑,冬天应保暧。(11)为防止疼痛引起休克,可在医生指导下,给伤员适当应用镇静止痛剂。各部位创伤的急救措施点击下方链接获取更多内容
1、干货:临床常见各种创伤急救措施
(包括:颅脑外伤、胸部外伤、腹部外伤、骨盆骨折、挤压综合征等)
2、详解!格拉斯哥(GCS)昏迷评分该知道
交通事故现场处置1.车祸发生时,驾乘者应沉着冷静,保持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要惊惶失措。2.驾驶人要迅速辨明情况,按照“先救人、后顾车;先断电路,后断油路”的原则,把事故损失降到最低程度。3.发生翻车事故时,驾驶人应紧紧抓住方向盘,两脚钩住离合器踏板或油门踏板,尽量使身体固定,防止在驾驶室内翻滚、碰撞而致伤。如果驾驶室是敞开式的,翻车时驾驶人应尽量缩小身体往下躲,或者设法跳车。乘客应迅速趴到座椅上,紧紧抓住前排座位或扶杆、把手等固定物,低下头,利用前排座椅靠背或手臂保护头部;如果遇翻车或坠车,应迅速蹲下身体,紧紧抓住前排座位的椅脚,身体尽量固定在两排座位之间,随车翻转;车辆在行驶中发生事故时,乘客不要盲目跳车,应在车辆停下后再陆续撤离。4.万一人被抛出驾驶室或车厢,应迅速抱住头部,并缩成球状就势翻滚,其目的是减少落地时的反作用力,减轻头部、胸部的损伤,同时尽量远离危险区域。5.当翻车已不可避免,需要跳车时,应用力蹬双脚,增大向外抛出的力量和距离,不能顺着翻车的方向跳车,以防跳出后又被车辆重新压上。6.在撞车事故中,巨大的撞击力常常对人造成重大伤害。为此,搭乘人员应紧握扶手或靠背,同时双脚稍微弯曲用力向前蹬,使撞击力尽量消耗在自己的手腕和腿弯之间,减缓身体前冲的速度和力量。7.在公路上发生车祸时,要注意保护好现场,及时救护伤员,尽快报警,争取得到交警的帮助,防止造成交通堵塞。8.在车祸中,如果人的头颅、胸部和腹部受到撞击或挤压,医院诊治,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不要执意回家,防止内出血突然加剧而导致死亡。9.车辆意外失火时,应破窗脱身打滚灭火。行车途中汽车突然起火,驾驶人应立即熄火,设法组织车内人员迅速离开车体。若因车辆碰撞变形、车门无法打开时,可从前后挡风玻璃或车窗处脱身。10.当车辆迎面碰撞时,两脚踏直身体后倾。一旦遇有事故发生,当迎面碰撞的主要方位不在司机一侧时,司机应紧握方向盘,两腿向前踏直,身体后倾,保持身体平衡。如果迎面碰撞的主要方位在临近驾驶人座位或者撞击力度大时,驾驶人应迅速躲离方向盘,将两脚抬起,以免受到挤压而受伤。您共阅读·秒,感觉不错,可以转发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