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指四肢因外伤或受压后,导致骨筋膜内的肌肉及神经缺血而发生肌肉挛缩,甚至肌肉坏死及神经缺血所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状和体征。是四肢损伤的严重并发症,发病急,进展快,不及时诊治,可产生严重肢体功能障碍,甚至发展为挤压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危及生命。解剖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所形成的间室室壁是坚韧而缺乏弹性的深筋膜、骨壁或骨间膜室内为丰富的肌肉组织、神经、血管。如小腿、前臂、手、足、大腿、臀部等。上肢好发于前臂,掌、背侧间隙。下肢好发于小腿,四个间隔,(5个:+独立的胫后肌间隙)
发生率最高,小腿前室,其次深后室和外侧室,再次前臂掌室高危人群:青壮年骨折后。由于青壮年肌肉粗壮发达,能承受肌肉肿胀的有效间隙相比老年人小病因:筋膜室内压力增高(解剖因素:室壁坚韧无弹性)1、筋膜室内容物体积骤增
1)肢体创伤骨折后出血、水肿
2)严重软组织挤压伤、挫伤
3)肢体血管损伤(断裂痉挛栓塞)
4)肢体血管损伤修复后,反应性肿胀及再灌注损伤。(通透性↑↑)2、筋膜室容积骤减
1)不适宜的外固定:石膏或小夹板固定
2)昏迷或全麻患者肢体长时间压在身下
3)筋膜缺损缝合过紧(肌筋膜疝:慢性代偿)
4)抗休克裤(40mmHg易发15-40安全又止血)
3、慢性筋膜室综合征:新兵及运动员可见(前室功能丧失,运动后发作,休息后缓解)
超声声像图
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早期临床诊断依据:
1、持续性剧烈疼痛即持续加重不缓解。是最普遍最可靠的症状。
特点:疼痛难以用骨折后局部疼痛来解释,常呈深在性烧灼状,超出骨折区的范围;不随骨折整复固定后减轻,反而加重;止痛药不能缓解缓解---肌肉完全坏死
2、肢体肿胀、触压痛明显(肌腹处)为最早出现的体征。
尤应密切注意。此时肢端脉搏尚可能触及,感觉检查尚可存在。
3、肌肉被动牵拉痛最重要的体征。
被动牵拉实验(+)(肌肉缺血的早期表现)。
4、血运障碍:远端动脉搏动减弱,皮肤颜色发紫。5、肌肉活动受限。(主动)
6、神经功能障碍:肌力减弱和感觉障碍。
主要是感觉障碍,尤其是两点分辨力的变化。Rollins报告皮肤感觉紊乱(触觉、两点分辨觉)是神经缺血最敏感的早期体征。
1和2、3、4中任一项联合出现即可诊断/符合
2、3、5三项可诊断/压力测定可确诊。值得注意的是,骨筋膜室综合征发展迅速,早期症状及体征易被误认为是外伤后的正常现象。
(二)晚期临床表现是:典型的5P征:无痛Painlessness
苍白或大理石花纹Pallor
感觉异常Paresthesia
麻痹Paralysis
无脉Pulselessness常表示病情已进入后期阶段。缺血对神经及肌肉组织造成的损害已不可逆转,并出现往往已失去最佳治疗机会导致肢体残废甚至截肢的严重后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