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学基础一、定义:   1、推拿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研究推拿的理论、手法及其作用于部位或穴位上,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拿学的内容包括:推拿学基础、推拿手法学、推拿治疗学、小儿推拿学和推拿功法学。以上五门课程是推拿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目。   2、推拿:是用手法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和穴位,来治病的一种疗法。二、名称:   目前我国南方一般称“推拿”,北方一般称“按摩”,有的地方混称,“推拿”、“按摩”同时存在。   推拿这一名称首见于明代的《小儿推拿秘诀》。   4、第一部按摩著作《黄帝歧伯按摩十卷》在这一时期成书,到东汉失传。四、明清时期(公元年~~年)明代:1、按摩又称推拿之称正是从这时小儿推拿的名称而开始的。2、对推拿手法治疗伤科疾病作了较系统的总结,如《医宗金鉴》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为伤科八法。注:按摩与推拿有何区别?      从推拿的发展史上看,按摩不等于推拿。①“按摩”包括的手法相对较少,临床治疗的病种亦少,范围较窄;而“推拿”包括的手法相对较多,临床治疗的病种亦多,范围涉及临床各科的疾病。②按摩改称推拿是从明代开始的,明代之前均称按摩,明代开始称推拿。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按摩就是推拿,推拿就是按摩。和“针炙”一样,“按摩”、“推拿”都是指临床上一种治疗的方法。像人的名字一样,只是一个符号或代号,叫这个也行,称那个也可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按摩”等于“推拿”。第二章推拿的作用原理第一节推拿治疗的基本原理   推拿通过“力”的作用,可达到如下治疗作用:①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②改变有关系统的内能;③调整信息。一、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常用于伤科,多指外伤性疾病。凡关节错位、肌腱滑脱等,均可通过手法直接作用加以纠正。如:1.肩关节错位;2.骶髂关节错位;3.肌健滑脱;4.椎骨错缝。二、改变有关系统的内能:多指(用于)功能性疾病,通过手法的作用,可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如:1.肌肉痉挛:为内能亢盛。通过推拿的“泻法”可使其内能降低,这样使有关肌肉系统的内能得到调整,则肌肉痉挛就得到解除。   2.气滞血瘀:为内能不足。通过推拿的“补法”可使其内能增大,加速气血循行,从而起到行气活血的作用,解除疼痛。中医认为:气滞血瘀,则经脉受阻,不通则痛。通过行气活血,气血畅通,就可通则不痛。三、信息调整:多指(用于)器质性疾病。人体各有关内脏的病变,在体表都有一定的反应点或投影区。通过手法刺激这些反应点,可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然后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输入到有关脏器,对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调整相应内脏的功能。   如:1、缺血性心绞痛:按揉心俞、厥阴俞、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脏的供血量,从而缓解症状(胸痛、胸闷)。2、高血压:推桥弓穴,可使血压下降。3、牙痛:按揉合谷后,疼痛减轻。4、腰痛:按揉委中穴后,疼痛减轻。四、纠正解剖位置与转变系统内能的结合。第二节推拿对伤筋的治疗原理一、伤筋的定义:伤筋又称软组织损伤,主要是指肌肉、韧带、肌腱、关节囊等在外力的影响下发生损伤。二、伤筋的病理变化:   伤筋的病理:中医认为机体损伤后,由于血离经脉,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治疗关键:在于:“通”,通则不痛。三、治疗原理:1、舒筋通络:。   ①推拿直接放松肌肉的机理:——治标   ②推拿可以消除导致肌紧张的病因:——治本      2、理筋整复:   3、活血祛瘀思考题:第三节推拿的补泻作用一、定义:      何谓推拿的补法、泻法?   1、补法:凡能够补充人体中不足的物质或起到增强人体组织内某些部分功能作用的治疗方法,称为补法。   2、泻法:凡能祛除人体组织内某些部分病邪或抑制其亢进机能作用的治疗方法,称为泻法。 二、影响推拿补泻作用的因素1、手法刺激性质和量与“补泻”的关系:   对某一脏腑来说,弱刺激能活跃兴奋生理功能,强刺激能抑制生理功能。   一般地说,作用时间较长的轻刺激手法为补法。   作用时间较短的重刺激手法为泻法。   如:①脾胃虚弱:在相应的穴位或部位上用轻柔的手法进行较长时间的节律性刺激,可增强脾胃功能,为补法。   胃肠道痉挛:在相应穴位上,用较强手法进行较短时间的刺激,可缓解痉挛,为泻法。   ②高血压病:   痰湿阻滞型(由脾胃虚弱引起):在腹部作轻柔而时间较长的刺激,可健脾化湿,使血压下降,为补法   肝阳上亢型:在桥弓穴作较重的短时间刺激,可平肝潜阳,亦使血压下降,为泻法。   临床上,到底多重为强刺激,多轻为弱刺激;什么力量为重手法,什么力量为轻手法?这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不能用具体的数字来衡量,是因为刺激的强与弱和重与轻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刺激强、弱与重、轻的界限:   ①随刺激部位不同而不同:如同一个人,腹部和腰部,同样用5kg的力,对腹部来说可能是重刺激,对腰部来说可能是轻刺激。   ②随体质不同而不同:如运动员和小孩或老年人。同样用5kg重的力,对运动员来说是轻刺激,对小孩和老年人来说是重刺激。   ③随部位接受刺激的阈值不同而不同:如不同的部位,感觉神经末梢的分布亦不一样,对刺激的反应也就不相同。如面部和足底部,同样用3kg的力作用于面部和足底,对面部来说是重刺激,对足底部来说是轻刺激。   因此,刺激的强、弱和重、轻,临床上是以病人有较强烈的酸胀感和较轻微的酸胀感来作为分界线的。   2、手法频率和方向与“补泻”的关系:   ①手法频率:“缓摩为补,急摩为泻”。   频率慢频率快   对实症,手法频率宜快(为泻);对虚症,手法频率宜慢(为补)。   如:对外科的痈、肿、疮、疖,用高频率的一指禅推法(即缠法)时,有活血消肿,托脓排毒的作用。   ②手法的方向:   在小儿推拿中,一般是:向上、向心、顺为补。   向下、离心、逆为泻。   “顺为补、逆为泻”,仅适宜小儿推拿在手部的穴位,腹部是个例外。如:摩腹——反而是:“顺摩为泻、逆摩为补”。这主要是跟肠胃蠕动的方向有关,要用现代医学的理论知识来解释。   顺时针方向摩腹时,有明显的通便泻下作用——泻法。这时手法方向与胃肠蠕动的方向相同。所以,加快了肠蠕动。   逆时针方向摩腹时,可使胃肠的消化功能明显增强,起健脾和胃的作用——补法。这时手法方向与胃肠蠕动的方向相反,减轻了肠蠕动,有助于营养成份的吸收。   注:胃肠蠕动的方向是顺时针方向。    思考题:1、何谓推拿的补法与泻法?分别举例说明。2、推拿的补泻作用与哪些因素有关?3、手法刺激强、弱与重、轻与哪些方面有关?第三章推拿的基本治法推拿的治疗作用取决于:①手法的性质和量;②治疗部位;③病人体质。   推拿的基本治法有温、通、补、泻、汗、和、散、清八法。   一、温法适应症:适用于虚寒症。常用手法:摆动类、摩擦类、挤压类。要求:缓慢柔和,操作时间稍长的节律性刺激。应用:1、摩、按、揉法—作用于→腹部(中脘、气海、关元)——功效→温中散寒2、擦—作用于→背部督脉—→温通全身阳气的作用。3、按、揉、一指禅推法—→心俞、厥阴俞—→温通心阳二、通法适应症:适用于病邪壅滞。常用手法:摩擦类、挤压类、运动关节类。要求:刚柔兼施。应用:1、拿、搓法—→四肢—→通调经络。2、拿法—→肩井—→通气机,和气血。(肩井为全身气血升起的地方)3、点、按—→背部俞穴—→通脏腑气血。4、摇、扳、拔伸—→肢体关节—→疏通经络,滑利关节。三、补法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虚症。常用手法:摆动类、摩擦类、挤压类。要求:轻柔缓慢,作用时间稍长。应用:1、补脾胃:即增强脾胃的生理机能。(以下手法可起此作用)①一指禅推法、按揉—→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脾俞、胃俞;②横擦背部脾胃区。2、补腰肾:    ①一指禅推法、按、揉—→肾俞、命门、志室    ②擦——肾俞、命门、腰阳关;    ③按、摩——气海、关元。    四、泻法适应症:适用于结滞实证。常用手法:摆动、摩擦、挤压类。要求:力量稍重,手法频率要由慢逐渐加快。应用:1、胃肠结滞(实证便秘);一指禅推、摩、指揉——天枢、长强、神阙——通腑泻实。2、阴虚火旺,津液不足(虚证便秘);摩少腹(顺时针)——通便不伤阴。(便秘除治疗外,还应注意排便习惯。)   区别:推拿泻法与药物泻法不同:   推拿是通过手法对脏腑的调节作用而达到泻的目的。(它副作用少,平稳)   药物泻法为攻法,副作用大。五、汗法适应症:适用于外感表证。(风寒或风热)常用手法:摩擦、挤压、叩击类。要求:风热——柔和轻快。    风寒——先轻后重。应用:1、拿、按、揉——风池、风府——疏散风邪。2、按、拿——合谷、外关——驱一切表邪。3、按、揉——大椎——发散热邪,通三阳经气。4、拍——背部膀胱经轻——散风热。             背部膀胱经重——散风寒。5、肘推——两侧膀胱经——散风寒。6、拿——肩井(刺激强,作用时间短)——发汗解表。7、按揉——肺俞——散风邪,宣肺气。汗法是发汗、发散的意思,使病邪从表而解。六、和法   和者即和解之法,含有调和之意,凡病在半表半里,在不宜汗,不宜吐,不宜下的情况下,可应用和解之法。适应症:适用于病在半表半里。(表:用汗法。里:用通法、泻法)常用手法:摆动、摩擦、振动类。要求:平稳而柔和,频率要稍慢。应用:1、摩腹部(摩与移动的方向均为顺时针)、擦背部脾胃区、振中脘,均为和脾胃的作用。2、一指禅推:肝俞——疏肝气揉:章门、期门——疏肝气3、滚、揉、搓:四肢及背部——和气血拿:肩井——和气血七、散法散者即消散、疏散之意。适应症:适用于无形的积聚和有形的积聚。无形积聚:梅核气——气阻塞于咽喉。 有形积聚:瘀血等。常用手法:摆动、摩擦、挤压类。要求:轻快柔和。应用:1、气郁胀满(无形积聚):一指禅推、摩、擦——胁肋:散郁除满。2、有形的凝滞积聚:一指禅推、摩、擦、揉——病变的脏腑、经络:消积散瘀。揉法:对散法的作用较好,如踝关节扭伤。八、清法(又称清热法)适应症:适用于热性病的治疗。常用手法:摩擦类。要求:柔中有刚。应用:1、表热——清热解表:轻推背部膀胱经表实热:自下而上;表虚热:自上而下;2、气分热:实热——清泻气分实热:轻推督脉(自大椎—→长强)虚热——养阴清火:轻擦腰部。3、血分热实热——清热凉血:重推督脉(自大椎—→长强)虚热——养阴清热:轻擦腰部。第四章体位、介质与热敷第一节体位

  一、患者体位:   病人体位的选择取决于:①有利于患者肌肉的放松,并能保持较长时间;②有利于医生手法的充分运用。   患者所采取的体位一般有卧位和坐位,立位则较少用。在卧位和坐位中,又可以分别分成几种:1、仰卧位:患者头下垫枕,仰面而卧,下肢平伸,上肢自然置于躯干两旁,肌肉放松,呼吸自然。在颜面、胸腹及四肢前侧方等部位施以手法时,常采取此体位。2、俯卧位:背面而卧,或头转向一侧或向下,下垫薄枕,或面部向下放在推拿床的呼吸孔上,上肢自然置于躯干两旁或屈肘置于头部两侧,肌肉放松,呼吸自然。在肩背、腰臀及下肢后侧方等部位施以手法时,常采用此体位。3、侧卧位:患者侧向而卧,两下肢屈曲,或上侧下肢屈曲,下侧下肢伸直。在臀部及下肢外侧施以手法时常用此体位。在作腰部斜扳法时亦采用此体位。4、端坐位:端正而坐,肌肉放松,呼吸自然,患者所坐凳子的高度最好与膝至足跟的距离相等。在头面、颈项、肩及上背部施用手法时常采用此体位。5、俯坐位:上身前俯,屈肘、前臂支撑于膝上或桌上,肩背肌肉放松,呼吸自然。在颈、肩部及上背部操作时常采用此体位。第二节介质一、定义:推拿时,为了减少对皮肤的摩擦损伤,或为了借助某些药物的辅助作用,可在推拿部位的皮肤上涂些液体、膏剂或洒些粉末,这种液体、膏剂或粉末统称为推拿介质,也称推拿递质、润滑剂。二、介质的选择: 1、辨证选择:根据证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介质。证型可分为两大类:即辨寒热和辨虚实。寒证,用有温热散寒的介质,如葱姜水、冬青膏等;热证,用具有清凉退热作用的介质,如凉水、医用乙醇等;虚证,用具有滋补作用的介质,如药酒、冬青膏等;实证,用具有清、泻作用的介质,如蛋清、红花油、传导油等。其他证型可用一些中性介质,如滑石粉、爽身粉等,取其润滑皮肤的作用.2、辨病选择: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介质。软组织损伤,如关节扭伤、腱鞘炎等选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透热性强的介质,如红花油、传导油、冬青膏等;小儿肌性斜颈选用润滑性能较强的滑石粉、爽身粉等;小儿发热选用清热性能较强的凉水、酒精等。3、根据年龄选择:成年人,一般而言,不论水剂、油剂、粉剂均可应用。老年人常用的介质有油剂和酒剂;小儿常用的介质主要选择滑石粉、爽身粉、凉水、酒精、葱姜水(汁)、蛋清等。 三、介质的种类与作用: 1、滑石粉:即医用滑石粉。有润滑皮肤的作用,一般在夏季常用,适用于各种病症,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介质,在小儿推拿中运用最多。 2、爽身粉:即市售爽身粉。有润滑皮肤、吸水的作用,质量较好的爽身粉可代替滑石粉应用。 3、葱姜汁:由葱白和生姜捣碎取汁使用,亦可将葱白和生姜切片,浸泡于75%乙醇中使用,能加强温热散寒作用,常用于冬春季及小儿虚寒证。 4、白酒:即食用白酒。适用于成人推拿,有活血驱风,散寒除湿,通经活络的作用,对发热病人尚有降温作用,一般用于急性扭挫伤。 5、凉水:即食用洁净凉水。有清凉肌肤和退热作用。一般用于外感热症。 6、红花油:由冬青油、红花、薄荷脑配制而成,有消肿止痛等作用。常用于急性或慢性软组织损伤。 7、麻油:即食用麻油。运用擦法时涂上少许麻油,可加强手法透热的效果,提高疗效。常用于刮痧疗法中。 8、蛋清:将鸡蛋穿一小孔,取蛋清使用。有清凉去热、祛积消食作用。适用于小儿外感风寒、消化不良等症。 9、外用药酒:取归尾30g、乳香20g、没药20g、全虫10g、马钱子20g、广木香10g、生地10g、桂枝30g、川草乌20g、冰片1g。浸泡于1.5Kg高浓度白酒中,2周后使用。有行气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适用于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骨和软骨退行性病症。 10、木香水:取少许木香,用开水浸泡后放凉去渣后使用,有行气、活血、止痛作用。常用于急性扭挫伤及肝气郁结所致的两胁疼痛等症。 第三节热敷 热敷的主要作用是透热。它具有温经通络,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等作用。热敷可分为湿热敷和干热敷两种。   2、湿热敷的操作方法: ①将中药置于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煮沸数分钟。②趁热将毛巾浸透后绞干,根据治疗部位需要折成方形或长条形敷于患部。③待毛巾不太热时,即用另一块毛巾换上(也可放在上一块毛巾夹层中)。④为加强治疗效果,可先在患部用擦法,随即将热毛巾敷上,并施以轻拍法,这样热量更易透入皮肤。 3、湿热敷的注意事项: ①热敷时必须暴露患部,因而室内要保持温暖无风,以免病人感受风寒。 ②毛巾必须扳叠平整,这样不易烫伤皮肤,并可使热量均匀透入。 ③热敷时可隔着毛巾使用拍法,但切勿按揉;被热敷部位不可再用其他手法,否则容易破皮。所以,热敷均应在手法后使用。 ④热敷的温度应以病人能忍受为限,要防止发生烫伤。对皮肤感觉迟钝的病人尤需注意。 小结   《推拿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研究推拿的理论、手法及其作用于部位或穴位上,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拿学的内容包括:推拿学基础、推拿手法学、推拿治疗学、小儿推拿学和推拿功法学等五个方面的知识。      推拿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研究推拿的理论、手法及其作用于部位或穴位上,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拿学的内容包括:推拿学基础、推拿手法学、推拿治疗学、小儿推拿学和推拿功法学。以上五门课程是推拿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目,其中《推拿手法学》是推拿学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推拿:就是用手法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和穴位,来治病的一种疗法。   推拿属于物理性质疗法、外治法的范围。它具有简单、方便、安全、易学、经济、且无副作用、无痛苦、无损伤,但疗效又好的特点。它有病治病,无病健身。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药物尤其是化学药物等的副作用的了解,认识的进一步深入,推拿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第一章推拿手法概述第一节推拿手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一、概念:   用手或肢体其他部分,按各种特定的技巧动作,在体表操作的方法,称推拿手法。手法形式有多种,包括用手指、手掌、腕部、肘部以及肢体其他部位直接在患者体表进行操作,通过功力的“深透”而产生治疗作用,因主要以手进行操作,故统称为手法。第二节手法的技术要求   手法必须具备持久、有力、均匀、柔和四个要求才能达到深透的作用。持久:是指手法能按要求持续运用一定时间,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不能断断续续。   有力:是指手法必须具备一定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治疗对象、病症虚实、施治部位和手法性质而定。   均匀:是指①手法动作要有节奏性,速度不要时快时慢;②用力要平稳,不能时轻时重。   柔和:是指手法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用力不可生硬粗暴或用蛮力,变换动作要自然。(柔和并不是软弱无力,而是不能用滞劲、蛮力或突发暴力。)   以上四个方面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持久能使手法逐渐深透有力,均匀协调的动作使手法更趋柔和。而力量与技巧相结合则使手法既有力,又柔和,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刚柔相兼”。在临床运用时,力量是基础,手法技巧是关键,两者必须兼有,缺一不可。体力充沛,能使手法技术得到充分发挥,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反之,如果体力不足,即使手法技术掌握得再好,但运用起来难免有力不从心之苦。另一方面,如果掌握了手法技巧,就可以省力,减少自己的体力消耗,而事半功倍;若手法技巧掌握的不好,不仅费力,而且影响治疗效果,而事倍功半(即所谓徒累不讨好)。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手法既有力量,又有技巧呢?这就必须要经过一定时期的手法训练和临床实践,才能由生而熟,熟能生巧,乃至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做到如《医宗金鉴》所说的:“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二、手法的压力   推拿手法在临床运用时,对肌体的压力要适当,就是要轻重适宜,有的手法须重则重,当轻则轻,做到重而不滞(不板滞),轻而不浮(不浮滑),而且要因人、因病、因部位而异。一般讲:   对象是男性,体质强壮的,手法压力应该重些,而老幼和体质弱的,手法压力以轻为宜。实症和顽固宿疾而病患部位在腰臀肌肉较丰厚的部位,施术时手法压力应重些;虚症、急症疼痛较剧烈而病变部位,又是头面、胸腹和身体敏感区,则手法压力应相对轻些。   每种手法都有一个压力大小的问题,这主要由操作者在作用时根据具体情况掌握。关于手法的压力,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压力的大或小,不是一个“量”概念。例如:同样用5KG压力的手法,使用在腰臀部肌肉发达的部位,一般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使用在胸胁部或腹部等肌肉不发达的部位,那就难以忍受。同样道理,如果用治疗成人的手法压力,使用在婴幼儿身上,就会造成不良后果。②手法压力的大小与刺激的强弱并不一定是成正比的。比如滚法、掌揉法一般说压力都较大,刺激却并不强,点法和掐法的压力并不大,而刺激却很强。这是因为前者的着力面大,单位面积压力就相对小;后者的着力点小,单位面积受力就相对大。另外,刺激的强弱还有一个受力的方式问题,猛力冲击要比缓和渐进刺激强得多。   所以说,手法在临床应用时,其压力的大小要因人、因病、因部位而异,不能一概而论,千篇一律。   三、手法的操作时间   临床运用手法的时间,长短不一样,需长则长,不需长则短,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何掌握最佳标准呢?则要根据病情、部位等来决定,太过和不及,都会影响治疗效果。一般地说:重病用轻手法操作时间宜长,轻病用重手法操作时间宜短;多个部位的手法操作宜长,单一部位宜短;肌肉丰厚的部位时间宜长,而肌肉少,比较敏感的地方手法操作宜短。长和短是相对的,不掌握时间的长短,就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操作时间过短,疗效达不到。过长对局部组织带来不良的反应。在临床上,对运动系统疾患,一个部位一般操作为10~~15分钟;对内脏疾患,则要增至20~~30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   四、手法操作时可能出现的反应这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出现头晕、乏力的症状,也有因皮下出血;疼痛,这是属于正常反应   第二种则是破皮和大片内出血,造成骨折、脱位的,晕厥等反应。这种情况是由于施术不当而造成的五、手法的禁忌症   1.结核病菌,化脓性病菌引起的运动器官病症不宜用手    法治疗。2.肿瘤疾病一般不作手法治疗,以防转移扩散。3.皮肤疾病,不宜作手法治疗。4.水火烫伤和破皮损伤不宜作手法治疗。5.正在出血或内出血病变部位不能用手法治疗。6.骨折病人不能进行手法治疗操作,但对脱臼或横断骨折病人,可用手法使其复位,然后固定包扎为妥。7、妇女怀孕期、月经期、腹部及腰胝部不宜作手法治疗。8、剧烈运动后或饥饿患者,不宜作重手法治疗。第四节推拿手法的命名和分类一、手法的命名及原则:   二、手法的分类:   1、依手法动作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分类:   根据上述命名的原则,把推拿手法分为六大类,每类各有数种手法组成。其中最常用的手法有23种之多。摆动类:一指禅推法、(缠法)、滚法、揉法。摩擦类: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抹法。振动类:振法、抖法。挤压类:按法、点法、捏法、拿法、捻法、踩跷法。叩击类:拍法、击法、弹法。 运动类关节法:摇法、背法、扳法、拔伸法。   2、依手法动作结构的简繁分类: (1)单式手法:又称基本手法,是指以单一动作结构分为基本单元的一类手法,如:推法、拿法、按法、摩法等。 (2)复合手法: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单式手法动作结构成分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类手法,如提拿法、按揉法、推摩法等。 (3)复式手法:是指由几种单式手法在一组穴位或特定部位上以约定程序操作的组合型手法,在小儿推拿中又称为大手法。这类手法往往根据操作方式和特点,冠以特定的名称,如打马过天河、水底捞明月等。 3、依手法的医疗作用分类: (1)主治手法:是指医疗效果比较明显,在推拿临床使用频率最多的一类治疗手法,故又称主要手法。此类手法往往多是各推拿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手法,也是最具临床医疗实用价值的一类手法,如一指禅推拿流派的一指禅推法,滚法推拿流派的滚法等。    (2)辅助手法:在治疗中起疏理、放松、整理等辅助作用的手法即为辅助类手法,如抖法、搓法、捻法等。    4、依手法的作用部位分类:    (1)作用于软组织类手法:又称软组织类手法或软手法,包括摆动、摩擦、振动、按压、叩打等五类手法;    (2)作用于骨关节类手法:又称硬组织类手法或硬手法,包括摇动、扳动、拔伸、抻展、平端等。 第二章推拿的基本手法第一节摆动类手法 一、一指禅推法   〔动作要领〕1.沉肩:肩关节放松,肩部不能耸起用力。2.垂肘:上肢肌肉放松,肘部自然下垂,略低于腕部。3.悬腕:腕关节自然悬屈,拇指处于垂直位,便于腕部作左右摆动。4.掌虚:手握空拳,指面不贴紧掌心,使之虚掌,拇指自然垂直盖住拳眼(拇指位于食指第二节处),使腕及拇指活动时起稳定作用。5.指实:拇指端、罗纹面或偏峰自然着力,吸定于治疗部位上,不能离开或来回摩擦。6.紧推慢移:紧推就是腕部摆动及拇指关节伸屈活动要有节律,频率略快,一般每分钟---次。慢移指固定一点后,移动时应随着腕部摆动,拇指着力点作缓慢的移动。(紧推即推动的频率要快,慢移即推动时,拇指着力点的移动要缓慢)。

  总体来说,本法的动作要领贯穿着一个“松”字。只有将肩、肘、腕、掌各部都放松,才能使功力集中于拇指,做到蓄力于掌,发力于指,动作灵活,力量沉着,刚柔相济,柔和有力,才称得上为一指禅功。主治:适用于全身各部。临床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用于头面部可开窍醒脑、胸腹部有宽中理气,健脾和胃的作用;颈项和四肢关节能温通经络,活血散淤,祛风逐湿,滑利关节。)可治疗头痛、失眠、面瘫、高血压、消化道疾病以及关节筋骨疼痛等病。   一指禅推法在临床应用时根据治疗的部位和病种,姿势不尽相同。如:①治疗头面部,一般用偏峰着力,为了避免屈指时碰撞头面,操作时其他四指需放开。②推胸腹部时还可结合指摩法操作,称复式手法。③推颈项部时用罗纹或偏峰吸定,四指向上自然伸直,两手同时操作,称蝴蝶双飞势。④推四肢关节部位时指峰吸定,用持续劲,便于深透。缠法:动作要领及基本要求与一指禅推法相同。操作时要全神贯注,集功力于指端,由轻而重,同浅入深,引导功力逐渐深透。本法必须要在掌握一指禅推法的基础上才能使用。〔临床应用〕手法特点:动作快速,快而不乱,轻而不浮。应用:常用于急救,对气闭、气厥、阳虚等险症有回阳救逆之功。也可用于外科疮疡如乳痈、发际疮等症,有活血祛瘀,生肌托毒之效。二、滚法〔动作要领〕1.肩臂自然放松,肘关节微屈至?左右。2.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能拖动、辗动或跳动,不能与治疗部位相摩擦。3.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频率一般为~~次/分钟。手法特点:由于腕关节屈伸幅度较大,所以滚法具有①接触面广②压力较重③刺激量较大等特点。主治:适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较丰厚的部位。主治运动系统疾病。如:风湿疼痛、麻木不仁、肢体瘫痪、运动功能障碍等症。三、揉法〔动作要领〕1.肩臂腕部放松,以腕关节带动前臂作小幅度的回旋活动。2.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3.揉动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揉动频率一般:(~~次/分)〔临床应用〕   手法特点:本法轻柔缓和,刺激量小。      主治:适用于全身各部。常用于头面、胸胁、脘腹及伤筋部。       主治头昏脑胀、胸胁痞痛、脘腹胀满、便秘、泄泻以及       外伤肿痛等。   指揉法多用于小儿疾患,如揉太阳、揉劳宫、揉脐等。第二节摩擦类手法[动作要领]    1、肩肘关节及手臂放松,肘关节微屈。 2、掌摩法时,腕关节微伸作主动的环转活动,带动前臂及掌作盘旋运动。    3、指摩法时,三指并拢,腕关节悬屈作主动地环转活动,带动前臂及三指作盘旋运动。    4、动作自然协调、轻柔,压力要均匀。每分钟频率次左右。[临床应用]    手法特点:本法轻柔、缓和舒适。属于轻刺激手法。            《石室秘录》说:“摩法不宜急,不宜缓,不宜轻,不宜重,以中和之义施之。”         主治:常用于胸腹、胁肋部。       二、擦法   [动作要领]   1、上肢放松,腕关节平伸,使前臂和手掌处于同一水平上。   2、手掌、大鱼际或小鱼际紧贴治疗部位,但压力不宜太大。      (擦法时,一般手掌出去时用力,回来时不用力,但要紧贴皮肤。推动的幅度要大。)   3、以肩肘关节屈伸,带动手掌或大小鱼际作直线往返运动。      (上下或左右方向均可。)   4、动作均匀连续,用力要稳;呼吸自然,不能迸气。      f~~次/分钟   手法特点:本法刺激柔和温热。      主治:常用于胸腹腰背和四肢关节。         推拿时,应用递质的作用:   A:提高治疗效果      a、有利手法的充分运用,加强手法的作用。      b、药物通过渗透到治疗部位,发挥药物的作用。   B:润滑和保护皮肤,防止皮肤擦破。                   三、推法   [动作要领]   1、肩及上肢放松。   2、指、掌或肘关节鹰嘴部吸定体表。   3、以肩、肘、腕活动带动指、掌或肘部按规定方向推动。   4、推时用力要稳,压力均匀,速度缓慢。[动作要领]   1、肩及上臂部放松。   2、肘微屈面前,两掌夹住治疗部位作上下搓动。   3、两掌用力对称协调,搓动要快速均匀,移动要缓慢。   手法特点:搓法刺激量中等。属于一指禅推拿流派的辅助手法。   主治:常用于两胁、肩关节及四肢。以上肢部最为常用。可治疗胸胁迸伤、肩周炎、四肢软组织疾患等。                   五、抹法[动作要领]1、拇指面紧贴皮肤作缓慢的直线或曲线往返移动,其余几指要协同助力。2、用力重而不(板)滞,轻而不浮(滑)。   主治:常用于头面及颈项部。    多用于头晕、头痛、头昏脑胀、视力模糊、高血压和颈项强痛等症。(指)推法与抹法的异同点:相同点:①同为摩擦类手法 ②指推法与抹法动作相似不同点:①(指)推法是单方向移动,一般作直线前进;抹法则可根据不同治疗部位而作任意往返移动,可直线也可曲线弧形推动。②抹法的着力一般较推法为轻。③推法一般单手推,抹法一般用双手,对称或交替操作。六、刮法[操作要领]1、操作时,着力部位或刮痧板边缘,要紧贴皮肤,压力均匀,轻重适宜。2、局部要使用一定的推拿介质,如清水、麻油、刮痧油等,以保护皮肤。3、刮法操作频率宜快,根据穴位和治疗部位不同,应有一定的方向性,操作时须沿直线移动,不宜歪斜。4、以局部皮肤充血,或出现紫红色痧斑、痧点为度,不可刮破皮肤。5、操作后以酒精棉球将局部擦拭干净,注意避风寒,并嘱患者1~~2天内不要用碱性皂液刺激所刮部位。6、刮后局部皮肤出现紫红色痧斑、痧点,称之为出痧,一般3~~7天后可自行消退,也称为退痧。重复治疗时,应待局部退痧后,方可进行。             第三节   振动类手法                一、抖法[动作要领]   1、肩部放松,肘关节微屈。   2、两手相对握住腕掌部或踝部,前臂用力将患肢作小幅度的上下颤动。即颤动的幅度要小。   3、动作要有连续性,频率略快,具有节奏感。   手法特点:抖法是放松肢体的手法,常与搓法配合使用,作为治疗的结束手法。   主治:适用于四肢部,以上肢为最常用。       常作为治疗肩、肘关节功能障碍的结束手法。               二、振法[动作要领]   1、肩及上臂放松。   2、前臂及手掌肌肉要强力地静止性用力,使力量集中于手掌      或手指上,而使被推拿的部位发生振动。   3、振动的频率要快,着力稍重。(一般每分钟~~次)   手法特点:振法是一种频率较快的刺激。临床使用时要求频率          越快越好,但操作时间短促,疗后患部可有温热感。          本法一般多用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操作。   主治: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       掌振法多用于胸腹部。指振法多用于头面及胸腹部的穴       位。       主治胸腹痞满、消化不良、便秘、近视眼等症。          第四节   挤压类手法             一、按法[动作要领]   1、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   2、按压方向要垂直。   3、用力要由轻而重,稳而持续。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力量由轻而重,并且稳而持续,这样可使刺激充分透达到机体组织的深部。同时,切忌用迅猛的暴发力,以免产生不良反应,给病人增加不必要的痛苦。)   手法特点:由于本法的刺激较强,故临床应用时常与揉法结合          使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即在按压力量达到          一定深度时再作小幅度的缓缓揉动,使手法刚中兼          柔,既有力而又柔和。   掌按法:本法适用于治疗面积大而又较为平坦的部位,如腰背         部、腹部等。   手法特点:是接触面积大,刺激缓和。具有疏松筋脉,温中散          寒等作用。          临床应用如按脊柱及其两侧骶棘肌部,治疗急慢性          腰痛、腰背筋脉拘紧以及功能性脊柱侧突或后突畸          形等症,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手法。          二、点法[动作要领]   1、拇指点需手握空拳,前臂及腕用力下压。   2、屈指点时握拳,前臂及腕用力下压。   3、点时需贴紧穴位,由轻而重,由浅入深向体内挤压。   手法特点:本法刺激很强。使用时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操         作部位酌情用力。   主治:常用在肌肉较薄的骨缝处。   对脘腹挛痛,腰腿痛,手足酸麻等病症常用本法治疗。   点法与按法的区别:   点法是从按法演化而来,属于按法范畴。其作用面积比按法要小,刺激量更大。三、捏法                   [动作要领]1、操作时要循序而下,有连贯性。2、动作要轻快柔和,均匀而有节律性。   本法适用于头部、颈项部、四肢及背脊,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注:捏法应用于脊柱(背脊)部称为“捏脊”(或称捏积)。常用于小儿推拿。往往双手同时操作,又称捏脊疗法。此法将在小儿推拿中讲述。四、拿法[动作要领]1、肩肘腕部放松,手掌空虚。指腹贴紧患部。用指面着力。2、动作缓和,作连续性的一松一紧活动。3、用力应由轻而重,要在患者能忍受的范围内进行。[临床应用]   拿法的刺激较强,常配合其他手法应用于颈项、肩部和四肢等部位。治疗头痛、项强、四肢关节及肌肉疼痛等症。具有祛风散寒,开窍止痛,舒筋通络等作用。   临床应用时,拿后常继以揉摩,以缓和刺激。   ①三指拿(即用大拇指和食、中指。拿两侧穴位时,为使对称用力,常把中指指面压在食指指甲上):多用于面积较小的部位。如:A拿风池及颈项两侧能使毛孔竖起,有发散解表,开窍醒脑的作用。常用于外感头痛。B拿肩井(因刺激强,两侧须交替进行)能通调周身气血,拿后使人精神为之一振。C拿合谷能止牙痛等。   ②四指拿和五指拿适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如拿四肢部,有舒筋通络的作用。   拿法与捏法的区别:   相同点:两者动作相似。(都是相对用力挤压)。   不同点:拿法用力较重,作用部位较深,适用于较深层的组织。捏法用力较轻,作用部位较浅,适用于浅表的肌肤组织。五、捻法[动作要领]1、捻动要灵活、快速,用力柔和,不可呆滞。2、移作要缓慢,有连贯性。[临床应用]   捻法的刺激较轻,临床上常用于四肢小关节。如手指和足趾关节,具有理筋通络,滑利关节,消肿止痛的作用。常配合其他手法治疗指(或趾)间关节的疼痛、肿胀或屈伸不利等症。六、踩跷法[动作要领]1、患者俯卧,在胸部和大腿部各垫3~~4个枕头,使腹部腾空(离床面10~~20cm)。医者两手扶住预先设置好的横木上,以控制自身体重和踩踏时的力量。2、用脚踩踏患者腰部并作适当的弹跳动作。弹跳时足尖不能离开腰部。根据患者体质,可逐渐加重踩踏力量和弹跳幅度。3、患者放松,配合呼吸,不要迸气,随着弹跳的起落,张口一呼一吸(即跳起时患者吸气,踩踏时患者呼气)。4、踩踏速度要均匀而有节奏。七、弹拨法[操作要领]1、拨动时手指面不能在皮肤表面摩擦移动,应带动皮肤一起来回拨揉运动,不能用指甲着力操作,以免损伤皮肤。2、用力要轻重得当,太轻则力浮,只能揉动皮肤,起不到对筋腱的刺激作用;过重则力死,使动作滞涩而产生不适感。3、骨折的愈合期、急性软组织损伤者禁用。4、拨动的频率要均匀、适中,一般在~~次/分为宜。   本法主要适用于颈、肩、背、腰、臀、四肢等部位的肌肉、肌腱、韧带、痛性筋索等生理病理性条索状组织。具有剥离粘连、调理筋膜、消散结聚、解痉镇痛的功效。八、插法[操作要领]1、两手要配合施力,插入之手斜向上用力,抵肩之手向后下推按用力,两力合拢,使其插入到一定深度。2、插入之手食、中、无、小指之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要用力挺直,指甲应修剪、磨平。3、动作缓和轻柔而连贯,用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不可突然用力插入或突然放松退回。4、患者全身放松,呼吸自然,一般呼气时插入,吸气时随胸腔增大,肩胛胸壁间隙逐渐减小及背部皮肤紧张而慢慢退出。   本法是临床治疗胃下垂的主要辅助手法。仅适用在肩胛胸壁关节间隙。第五节叩击类手法   一、拍法[动作要领]1、腕部放松,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2、拍打时,动作要平稳而有节奏。[临床应用]   拍法适用于肩背、腰骶及下肢部。对风湿疼痛,局部感觉迟钝或肌肉痉挛等症常用本法配合其他手法治疗   二、击法[动作要领]1、拳击法:手握空拳,腕伸直,用拳背平击体表。2、掌击法:手指微屈自然放松,腕背伸,用掌根部叩击体表。3、侧击法(又称小鱼际击):手指自然伸直,腕略背屈,用单手或双手小鱼际部击打体表。4、指尖击法:以腕关节作主动地伸屈,用指端轻轻打击体表,如雨点下落。5、棒击法:用桑枝棒击打体表。[临床应用]   拳击法常用于腰背部;掌击法常用于头顶、腰臀及四肢部;侧击法常用于腰背及四肢部;指尖击法常用于头面、胸腹部;棒击法常用于腰背及四肢部。   三、弹法[动作要领]1、一般单手操作,弹击的手指指甲应修剪平。2、弹击力要均匀,每分钟弹击~~次。   本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但最常用于头面部,对头痛、项强等症,常用本法配合治疗。具有舒筋通络,祛风散寒的作用。 第六节运动关节类手法一、摇法[动作要领]1、动作要缓和、协调,用力要稳。2、摇动方向及幅度须在患者生理许可范围或能忍受的范围内进行。3、摇动的幅度由小到大,由轻而重,由慢到快。[操作方法]1、颈项部摇法(即颈椎关节摇法):简称摇颈。病人坐位,颈项部放松,医者站于一侧,用一手扶住患者头顶后部,另一手托住下颏部,双手以相反方向用力,缓缓地使头作左右环转摇动,左右各数次。2、肩关节摇法:根据肩关节活动功能的障碍程度,其操作方法有三种:①托肘摇法:病人坐位,肩部放松、屈肘,医者站于患侧,用一手扶住其肩关节上部,另一手托起患肢肘部(使患手搭在医者的肘上部),作缓缓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转。    ②握手摇法:病人坐位,肩部放松,患肢自然下垂。医者站于患侧,一手扶住其肩关节上部,另一手与患者相握,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缓运转    ③大幅度摇法:病人坐位,肩部放松,患肢自然下垂。医者站于患侧,用一手松松地握住患肢腕部,另一手相对以掌背将其慢慢向上托起,在上托到?~~?时,随即反掌握住腕部,原握腕之手向下滑移至患者肩关节上部按住,此时要停顿一下,两手协调用力,即按肩的手往下压,握腕之手向上拉,使肩关节伸展,随即向后使肩关节作大幅度转动。如此周而复始,两手交替上下协调动作,使患肢作连续环转活动,在由后向前作环转时则两手动作相反,一般向前后各摇转3~~5次。   以上①②两种摇法适用于肩关节疼痛较甚,活动功能障碍明显的病人。③种摇法适用于肩关节疼痛较轻,活动功能障碍不明显的病人。3、髋关节摇法:病人仰卧位,屈膝屈髋。医者站于患侧,一手扶按其膝部,另一手握住其踝部,两手协同使其髋关节屈曲到90?角,然后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摇转。4、踝关节摇法:病人仰卧,下肢自然伸直。医者站于其足后侧,用一手托住足跟,另一手握住足趾部,稍用力作拔伸牵引,并在拔伸的同时作环转摇动。   摇法主要应用于四肢关节及颈项部等。对运动功能障碍、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是常用手法之一。具有舒筋活血,滑利关节,松解粘连,增强关节活动功能等作用。二、背法[动作要领]1、手挽手背起时,注意臀部顶住患者腰部。2、臀部的颤动要和两膝的屈伸动作协调。   由于本法可使腰脊柱及其两侧伸肌过伸,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部扭闪疼痛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常用本法配合治疗。       三、扳法[动作要领]1、动作稳妥:扳法是一种被控制的、短暂的、有限度的、分阶、段的被动运动。2、准确快速:要预先确定活动范围和部位,操作时必须果断而快速,一达到目的,随即停手。3、轻巧协调:每个关节都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和运动方向。扳时两手动作配合要协调,因势利导,不能超出其生理范围,更忌强拉硬扳,急躁从事。[操作方法]1、颈项部扳法:操作时有两种方法。   ①颈项部斜扳法:   ②旋转定位扳法: 2、胸背部扳法:操作时有两种方法。3、腰部扳法:本法操作时,常用的有斜扳法,旋转(复位)扳法、后伸扳法等三种。   扳法临床常用于脊柱及四肢关节。对关节错位或关节功能障碍等病症,常用本法治疗,具有舒筋通络,滑利关节,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等作用。   第二节人体上手法训练   一、头面部推拿手法常规操作过程      以头面部保健推拿为例,病人取仰卧位:   1、用指按揉:百会穴、四神聪穴。   2、用指按揉或一指禅推法:印堂→神庭3次   3、用拇指点:印堂→神庭3次   4、用双手拇指指腹交替抹:印堂→神庭   5、用双手拇指同时按揉:印堂→阳白→瞳子骨戮→太阳→头维3次   6、用双手拇指同时分推或抹两侧前额。   7、用双手大鱼际同时分推或抹两侧前额。   8、用双手拇指同时按揉:印堂→攒竹→眶上缘→眶下缘→睛明3次   9、用双手中指同时点:印堂→攒竹→眶上缘→眶下缘→睛明3次   10、用双手中指同时抹:印堂→攒竹→眶上缘→眶下缘→睛明3次   11、用双手中指同时推擦:两侧鼻唇沟和鼻子。   12、用双手拇指同时按揉:承泣→四白→迎香→人中→地仓→承浆→颊车→下关3次    13、用双手拇指同时按揉:两侧面颊部。    14、用双手拇指同时分推:两侧面颊部。    15、用双手大鱼际同时按揉:两侧面颊部。    16、用双手大鱼际同时分推:两侧面颊部。    17、用双手指同时由下向上勾抹两侧下颏下部数次。    18、用双手指同时捻搓两耳朵。    19、用双手指同时推擦两侧耳前、耳后数次。    20、用双手虚掌同时挤压两侧耳孔3~~5次。    21、用双手中指同时按揉两侧风池穴。    22、用小指侧击法击打前额及头顶部。    23、用啄法击打头顶部。    24、用搔法作用于头顶部    病人取坐位:    1、拿五经:3~~5次;    2、掌抹法:3~~5次;    3、扫散法:3~~5次。   二、颈项部推拿手法常规操作过程      以颈椎病为例。病人取坐位:   1、滚法:滚两侧颈项部及肩背部。同时配合颈椎的被动运动。    2、掌按揉法:掌按揉两侧颈项部及肩背部。   3、指按揉法或一指禅推法:①风府→大椎2~~3次   ②风池→沿颈椎两侧→肩井2~~3次   ③压痛点、风池、肩井、天宗穴等。   4、弹拨法:弹拨两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和肩胛提肌。   5、拿法:①拿颈项部3~~5次;②拿风池;③拿肩井。   6、掌推法:掌推颈项部和肩背部。   7、摇法:摇颈椎左右各3~~5次。   8、扳法:用旋转定位扳法由上至下逐个扳颈椎。每个颈椎左右各扳一次。   9、掌按揉法:掌按揉两侧颈项部及肩背部。   10、擦法:擦颈项部。   三、肩关节及上肢部推拿手法常规操作过程      以肩周炎为例。病人取坐位:   1、滚法:滚肩部、肩关节前缘、外侧缘,后缘,同时配合肩关节的被动运动。    2、掌按揉法:肩部、肩背部和肩关节前缘,外侧缘、后缘。   3、指按揉法或一指禅推法:压痛点、肩井、天宗、肩隅、肩贞、肩内陵、曲池、外关、合谷等穴。   4、拿法:拿腋前壁、三角肌前部、肱二头肌和肩外侧、上臂外侧及腋后壁、三角肌后部、肱三头肌。   5、弹拔法:弹拨肱二头肌及其长头肌腱,短头肌腱和肱三头肌及其肌腱,肩周及其他肌健和韧带。    6、掌推法:掌推上臂前侧、外侧和后侧。    7、摇法:顺时针、逆时针各摇3~~5次。    8、扳法:肩关节前上举、外展、内收、后伸各扳一次。    9、掌按揉法:肩部、肩背部和肩关节前缘,外侧缘、后缘。    10、搓法:搓肩关节及上肢部。    11、抖法:抖上肢部。    12、勒法:勒五指。    13、擦法:擦肩关节周围。   四、腰及下肢部推拿手法常规操作过程      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例,病人取:   俯卧位:   腰部:   1、滚法:滚患侧腰骶部。    2、掌按揉法:掌按揉患侧腰骶部。    3、指按揉法:指按揉压痛点、肾俞穴。   4、弹拨法:弹拨腰部骶棘肌。   5、掌推法或肘推法:患侧腰骶部。   6、掌按法:用两掌根重叠按压腰椎2~~3遍。   7、拍法:拍打腰骶部。   8、捶法:侧捶或俯捶腰骶部。   9、擦法:擦腰骶部。   10、扳法:后伸扳腰2~~3次(单腿或双腿)。   臀部:   1、滚法:滚患侧臀部。    2、掌按揉法:掌按揉患侧臀部。    3、指按揉法或肘按揉法:压痛点、环跳穴。   4、弹拨法:弹拨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   5、掌按揉法:患侧臀部。   下肢部:    1、滚法:滚下肢后侧。    2、掌按揉法:掌按揉下肢后侧。   3、指按揉法:指按揉压痛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等穴。   4、弹拨法:弹拨下肢后侧肌群。   5、拿法:拿下肢部。   6、掌推法:掌推下肢后侧。   7、扳法:后伸扳腿2~~3次。   侧卧位:      斜扳法:腰椎斜扳法左右各一次。   仰卧位:下肢部    1、滚法:滚大腿前侧。    2、掌按揉法:掌按揉大腿前侧。   3、指按揉法:伏兔、梁丘、双膝眼、足三里、阳陵泉、解溪、太冲等。   4、弹拨法:弹拨股四头肌。   5、拿法:拿下肢部。    6、摇法:屈膝屈髋摇髋关节、膝关节(单腿或双腿)    7、扳法:强制直腿抬高2~~3次。   8、搓法:搓下肢部。   9、抖法:抖下肢部。    10、拔伸法:拔伸下肢数次。   11、掌推法:掌推下肢前侧。   小结   《推拿手法学》是研究推拿手法的流派、特点、动作要领、   操作方法、作用机制及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推拿技能基础课   程,是中医推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内容请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欢迎







































白癜风专科的医院
白癜风最快治疗方法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sohjm.com//kcyzz/97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