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R指南更新-夜鹰解读(2)

—-针对专业施救者的重大更新

如何针对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给出不同的推荐,一直是复苏指南纠结的问题。

在年复苏指南推荐单人施救者A-B-C施救顺序之时,医护人员就提出争议:在急救启动之时,两只手是急救人员始终携带的,即刻胸外按压是临床常规操作。后来年复苏指南BLS顺序更新为C-A-B,把胸外按压的重要性提高到首要位置。

然而由于没有在显耀位置阐述心源性心脏骤停(C-A-B顺序)与窒息性心脏骤停(A-B-C顺序)复苏顺序的不同,使得很多医护人员产生误解,以为一律改为C-A-B,一度造成极大困扰。

以往复苏指南,给出的程序式的急救顺序过于死板,也与临床医护人员的实践脱节,本次指南更新更注重临床实际情景,并给出灵活建议,很赞。夜鹰结合临床实际,与大家一起分享年复苏指南更新中,针对医护人员的重要更新。

1.这些建议使得应急反应系统的启动更加灵活,更加符合医护人员的临床环境。

“一旦发现患者没有反应,医护人员必须立即呼救”,医院门诊及辅助检查科室通常做法,急诊科经常是被呼叫者。当急诊医护人员携带“重型”装备冲到现场之时,发现患者仅仅是个单纯晕厥,已经爬起来走路了。

作为专业医护人员,你必须评估反应、呼吸、脉搏三个内容后才能有针对性的呼叫启动紧急反应系统,如果是心脏骤停,更要重点提醒急诊人员携带除颤设备(当然,急诊科在接到任何院内急救呼叫时都应该携带除颤器到现场)。

2.鼓励经过培训的施救者同时进行几个步骤(即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以缩短开始首次胸部按压的时间。

在争分多秒的急救时刻,作为专业医护人员,确实不需要将呼吸脉搏分开来检查,完全可以把观察胸廓起伏和触摸颈动脉搏动两个内容同时完成。夜鹰参与设计的广州市的院前急救心肺复苏培训流程,早在年就一直按呼吸脉搏同时判断来培训院前医护人员。

3.由多名经过训练有素的施救者组成的综合小组可以采用一套精心设计的办法,同时完成多个步骤和评估,而不用如单一施救者那样依次完成(例如由1名施救者启动急救反应系统,第2名施救者开始胸外按压,第3名进行通气或者取得球囊面罩进行人工呼吸,第4名取回并设置好除颤器)。临床实际中,复苏基本都是团队形式开展,不存在单一施救者做全套的情形。清晰快速的分工,将呼救、按压、通气、除颤快速实现,将大大提高复苏效率。因此,建议医护人员的心肺复苏培训废弃单人操作模式,全部以双人或多人操作模式进行,将会更加贴合临床实际,提高复苏质量。

4.运用绩效指标,进一步强调了高质量心肺复苏(包括以足够的速率和深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并避免过度通气)。

心肺复苏的理论更新可以很快完成,流程演示可以华华丽丽,但是实际临床中,如何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心肺复苏,绝对是最大的难题。即使是专业医护人员,在心肺复苏质量上仍有巨大的提高空间。在急救中,急救小组成员应该相互监督提醒彼此的急救操作质量,例如负责通气者注意提醒按压者的速度和深度,负责按压者注意提醒通气者的胸廓是否有起伏,是否通气过快过多。培训更多能主导高级生命支持抢救过程的医生,全程给予复苏小组技术支持,非常重要。

5.按压速率改为每分钟至次。

胸外按压速度越快,按压深度不足的比例越高、胸廓回弹不足比例越高,复苏质量下降。目前临床上,不少医护人员在急救时的按压速度达到了次/分以上,就是被年复苏指南中的“至少次/分”误导。对于医护人员,应该在培训中让身体记住-次/分这个节奏,无论在任何情境下,始终保持正确而稳定按压速度,这是职业要求。

6.按压成人深度改为至少5厘米,而不超过6厘米。

临床上在胸外按压时,还很少使用按压反馈装置,也难以判断按压深度,但指南也提醒,实际中按压深度往往过浅而不是过深。即使是过深按压造成的损伤,也多不是致命性损伤。相对于生命来说,一些诸如肋骨损伤可以接受。

7.为使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施救者必须避免在按压间隙倚靠在患者胸上。

“按压很累,靠在患者身上歇一歇”这会影响胸廓回弹,回弹不充分会增加胸廓内压力,减少静脉回流、冠脉动脉灌注压力和心肌血流,影响复苏存活率。在心肺复苏时,施救者必须依靠自己腰部及大腿肌肉支撑自己,掌握按压用力的正确姿势技巧,才能有效避免胸廓回弹不足。

看到中国循环杂志







































治疗白癜风好的医生
治疗白癜风哪的医院好些啊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sohjm.com//kcywh/100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