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华,男,汉族,现年50岁,陕西麟游人,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已通过主任医师职称评审,从事医疗临床工作25年。医院外科主任,市医学会心胸外科分会会员,宝鸡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
颁奖词:以善入“药”,就会弥补“有时去治愈”的局限;用爱做“引”,就会践行“常常去陪伴”的温暖;以情化“人”,就会诠释“总是去抚慰”的真谛。你们披星戴月,宵衣旰食,只为创造生命的奇迹;你们栉风沐雨,砥身砺行,挺举健康中国行动的大旗,构筑起人民坚如磐石的健康保垒!
突出贡献医师标兵
杨新华,一个毕业于延安医学院的大学生,毅医院工作的机会,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山大沟深缺医少药的国家级贫困县—麟游县,把青春韶华和精湛医技奉献给了山区人民。春秋轮换25载,他救治病人数万人,开展外科手术余例,挽救了无数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做到了主刀千例无差错。熟悉杨新华的人都这样评价:他是麟游人民爱戴的好大夫,也是一名恪尽职守的好医生。年大学毕业时,面对同学南下、进市“挣高薪”的态势,他不为之所动,毅医院工作的机会,打起背包来到了距离麟游县城20医院,医院,医疗卫生及生活条件相当落后,低矮破旧的半间瓦房,便是他的下榻之地,屋内墙壁伴随岁月的流逝已由白变黑,四周泥皮脱落,“半夜一场风,被褥一层土”。虽然当时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激情很快被淹没。然而,当他看到一张张被疾病折磨得可怜的面孔时,看到一双双充满企盼的眼神时,他明白了:医生就是病人心目中的上帝。能救人于灾难之中,是自己最大的心愿。多年来,医院的盛情邀请,他总是婉言谢绝,有人说他“傻”,可他就是凭这份傻劲,一干就是20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说:“能为家乡的老百姓解除病痛是我的心愿,也是我最大的追求和幸福”。工作是杨新华生活的一条主线,病人是他工作的全部,每天上门诊,下病房,做手术、值班、会诊,热心、耐心、精心、细心围着病人转,“废寝忘食”更是家常便饭。年抗击“非典”时期及8年“5·12”地震,他舍小家为大家,战斗在扶贫工作最前沿,主动上门诊接诊,下乡;将责任、形象、使命化为默默奉献。严于术前,慎于术中,勤于术后”,是杨新华大夫的一贯工作作风。面对高危病人,医生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万一下不来手术台怎么办?不过,家属一句“你就大胆做吧,我们相信你”,让杨大夫打消顾虑,为命悬一线的患者成功实施手术。一名12岁男孩在县城街道被车碾压,昏迷不醒,生命垂危,经检查诊断有脑挫伤、多发性肋骨骨折,双肺挫裂伤,一侧胸壁塌陷,呼吸衰竭。杨大夫迅速给患者行多根肋骨内固定手术,使患者呼吸趋于平稳。经过杨大夫精心治疗,患儿40多天后清醒,半年后他全面恢复正常,高高兴兴地地步入校园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了课堂。行医来,这类事例很多,枚不胜举。工作是杨新华生活的一条主线,病人是他工作的全部,每天上门诊,下病房,做手术,值班、会诊,用热心、耐心、精心、细心围着病人转,“废寝忘食”更是家常便饭。同事们说:“你是科主任又是教授,坐专家门诊就行了,既轻松又体面,何必再站手术台,既辛苦又担风险”!杨新华说:“这辈子我首先是一名医生,这一点永远不会变。医生需要获得的尊重,是病人给他的,而如何让病人能真心实意尊重医生,就需要医生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临床中,扎扎实实为病人解决病痛,所以我的选择是在临床一线干!”杨新华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为了坚持做自己最爱的外科专业,进一步把手术风险降到最低,使手术效果再上新台阶,他即便每天要处理数十名门诊病人,但仍从不间断奋战在手术台上,从不停止自学和进修。就像他所说的:“做外科医生,在手术时你必须坚定、果断、实际,即便这个决定可能对病人生命只有1%希望,你也必须放手一搏,因为看病有许多未知的风险。如果最后病人有什么闪失,你必须为此负责。”完成进修学习回院后,他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方法。近五年经他引进、开展的一系列新技术、新项目,先后有15医院新技术新项目奖。近五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篇。“清清白白当大夫,踏踏实实干业务”是杨新华同志行医的准则。他说:“要做事先做人,要做人就要在思想上进步,注重个人的理论素养和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他常说:“当医生,救死扶伤是天职,自己不能以医谋私,损坏医生形象”。同事打趣说:“杨大夫的手术刀认病不认人”。金杯银杯不如患者的口碑。病人满意、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