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南商报见习记者张成诚通讯员崔冰心
咯血3斤,他的痛苦让医生感慨......这是一个发生在多公里外的故事。
一帮来自河南的医生,两个地域团队的密切配合,一位咯血毫升的重病人,历经15小时救治,生命得到延续。
医院成立
9月15日,医院哈密红星分院在新疆哈密揭牌成立。胸外科一病区副主任医师侯广杰再次回到这片热土,距离他参与援疆已经过去了大半年。
去年,他主动要求奔赴多医院,援建首个心胸外科中心,成了医院援疆队伍中的第一位胸外科医生。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杨浩聊起那位68岁、深夜救治的大咯血病人时,杨浩说:“他现在好得很。”这件事还要从半年前说起。
成捧咯血,老人深夜来求救
今年3月14日凌晨,一位68岁的老人在儿子陪同下,医院急诊科。
“大夫,我胸口不舒服,一直咳嗽,刚才还咳出了一捧血!”大爷神色紧张,面色惨白,双手颤抖地比划着出血量,衣服上还残存着未干的血迹。
急诊科医生紧急处置、稳定血压后,联系了胸外科医生杨浩,随即老人被转入胸外科继续治疗。
刚住进病房,老人再次大口咯血,鲜血浸染了床单。治疗期间,老人累计出血量达毫升,相当于流失了身体三分之一的血量。
老人的口齿被血染红,精神萎靡,除了喘息,已说不出话,精神濒临崩溃。老人的儿子说,咯血是父亲多年的病根了,可这次出血量如此大,一家人吓得六神无主。
多年前,老人就因为咯血、肺医院。“除了广州没去,医院都快跑遍了,都说手术太危险,父亲也不抱啥念头了,忍一天算一天吧。”
染病10年,右下肺钙化似骨头
了解到患者情况后,侯广杰立刻来到病床前,为老人查体并详细了解分析病情:老大爷肺部病变已有10多年,反复咯血、反复感染已经造成整个右下肺毁损。由于病变时间太长,右下肺部分已经钙化似骨头,甚至不排除发生恶变可能,建议立即手术。
对于手术,大爷一家人既渴望又害怕,医院胸外科的医生们心里没有底。
因为反复咯血、感染已经造成老人的胸腔广泛粘连、融合,血管等组织结构难以解剖分离,术中极有可能发生大出血,危及生命。
“但是患者一旦再次大量咯血,或血液堵塞气管,将会窒息,做不做手术都面临死亡。手术还能争取一线生机,我们得尽力拼一下。”侯广杰说。
医院通过组织多学科会诊,完善术前检查,与病人进行术前沟通、协调手术室加台等。但按照流程,病人须做气管镜检查,确认肺部情况后才能进行手术。于是,医院打破常规,让同期援疆的省医呼吸内科医生黄泰博,在手术室直接为患者做气管镜检查,缩短等待时间。援疆医生、省医麻醉医生卢伟东全程护航。
联手鏖战,朽烂的右肺被取出
麻醉成功后,侯广杰、杨浩等医护人员立刻进行胸腔镜右肺下叶切除。为了减少病人的术后疼痛,医生们特意选择微创腔镜手术。
手术如预想一样艰难。老大爷整个胸腔内,肺与肺、肺和胸壁之间已经完全粘在一起,病变区域则更是像混凝土一样致密、坚硬,正常的血管、气管、组织之间完全没了界限。
“病人的肺叶切除就像破拆水泥墙,同时还不能伤到中间的管道电线,困难可想而知。”侯广杰说。
经过近10个小时艰苦细致的手术,医生们已是汗湿衣襟,护士轮换了三位,隔壁手术室的门头灯灭了又亮。终于,病人病变的右下肺被完全切除取出,病肺呈黑褐色,就像朽烂的蜂巢,部分钙化,发着恶臭。
“患者这么多年忍受了多少痛苦……”医生们感慨道。就这样,在距离郑州多公里之外的哈密,3位来自省医的援疆医生与本地医生临时组成多学科团队,默契、高效地救治了一名身处危险和绝望的病人。
术后,老人在细心照顾下,坚持康复锻炼,病情快速好转,出院时激动地说自己捡了一条命。
作为纪念,侯广杰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这样写道:“在两次大咯血后,15个小时(从确诊病情到手术结束)内完成各项手术准备及术中气管镜检查,连夜微创切除病肺,患者平安了。哈密胸科团队,相当给力。”
俩月手术40余台
4个多月来,许多肺部病人慕名而来,侯广杰和胸外科团队共开展胸腔镜手术近40台,接近以往近两年的手术量。回忆援疆的半年时光,侯广杰说,除了新疆壮美的风景,他更感动于那里医护人员对提升技术的渴望,哈密各族人民尊医、信任和友善的质朴情感。新疆需要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他愿意尽己所能,帮助每个有需要的人。(河南商报实习编辑熊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