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ICU医生成功抢救破伤风患者。
重症监护室(ICU)是危急重症患者的生命防护线。这里每天都上演着与死神抗争的动人故事,每个故事都书写着医务工作者对生命的庄重承诺。
医院作为我市唯一医院,近年来围绕医院的目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提高重症患者及传染性疾病合并重症患者医疗救治水平,持续提升应对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用过硬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为特殊重症患者筑起生命防护网,成为应对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道坚强的医疗防线。
生死线上不放弃
日前,因多年肺结核合并大咯血被送往赣州医院ICU的78岁患者老孟(化名),经医院的及时救治,终于化险为夷,顺利渡过难关,康复出院。
“我得传染病多年了,因为这个病家人都不太愿意靠近我。这次病情很危重,转到ICU的时候都快不行了,我的家人也想过要放弃治疗,医院的医生一直没有放弃,竟然让我起死回生。”老孟告诉记者,已经78岁高龄的他,有多年肺结核病史,同时有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这次获救得益于医院过硬的急救技术和医务人员“生命至上”的坚持坚守。
“转入ICU时,患者已经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很快就没有了自主呼吸和深、浅反射,生命危在旦夕。”据医院ICU主任谢良冬介绍,病人转入ICU时,病情非常危重,随时可能因呼吸心跳停止死亡。病情就是命令,面对年迈、危重、传染性强等困难,该院医务人员没有放弃对生命的守护。
由于患者咯血量巨大,血压心率迅速下降,医务人员顾不上传染风险,立即投入抢救。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补液、止血、加压输血……在医院ICU病房,一场与死神抗争的高难度、高风险生命营救紧张有序地拉开帷幕。
“心率回来了,血氧回升了。”随着抢救的顺利开展,监护仪上出现强有力的心电波形,患者恢复自主心跳,已被汗水湿透的医务人员终于松了一口气。患者病情稳定后,主治医生不顾满身的血,继续投入后续治疗工作。而在ICU病房外面,焦急等待的家属们也因手术顺利悲喜交加、热泪盈眶,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希望。
“以前,受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制约,面对一些传染病合并危重症患者我们无能为力。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只医院的发展之路,才能对危急重症患者,尤其是传染病合并危急重症患者给予有效救治。”采访中,市卫生计生委党组成员、医院院长刘春文告诉记者,近年来,该院从完善硬件设施、提升技术水平等方面入手,在不断发展专科诊疗的同时,着力提升综合学科诊疗水平,对特殊危急重症患者给予有效救治。
年,医院ICU正式投入运营。医院ICU,该学科高标准配备了心电监护系统、呼吸机、血液净化、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等床单位抢救医疗设备,同时专门为传染性疾病患者设置了10万级层流病床9张,其中负压病床2张,能够收治各种类型的呼吸衰竭、休克、多器官功能不全患者。同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能够对肺结核涂阳合并呼吸衰竭、重症艾滋病、破伤风等特殊传染病合并危重症患者开展救治。
提升技术不停步
近日,在我市某工地施工的康某被高空坠落的重物砸伤头部。由医院第七急救站派出的医院时,康某因颅脑受伤导致头部、鼻腔、口腔、外耳道多处部位血流不止,出血量高达ml,造成窒息、昏迷,情况十分危急。
该院ICU迅速进行了气管插管建立呼吸通道,对患者给予止血镇痛处理,经CT等检查后明确诊断为急性特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致命性)鼻腔出血;硬膜外、硬膜下血肿;颅骨、颚骨多处骨折;面神经、动眼神经、视神经多处损伤,病情复杂、危重。
该院立即组织ICU、创伤外科、五官科开展联合多学科紧急会诊,制定抢救方案,在最短时间内开展急诊手术。经过一天的奋战,患者终于转危为安,意识清晰,四肢活动正常,精神状态也开始好起来。一周后,康某病情稳定,从ICU转入该院创伤外科普通病房,继续接受康复治疗。
“在现场看到康某头部砸伤非常严重,又出了那么多血,我们都以为没有希望了,医院竟然就给救活了。”康某的工友说,要不是医院技术过硬,康某难以起死回生。
要对危急重症患者开展有效救治,提升技术水平是核心。近年来,在高标准配置急救设施的基础上,医院着力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持续性开展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狠抓心肺脑复苏、电复律、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等技术岗位练兵,提升急救水平,使ICU医务人员熟悉掌握重症患者重要器官、系统功能监测和支持的理论与技能,有效应对复苏、休克、呼吸功能衰竭、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急性肾功能不全、严重肝功能障碍、中毒、电击伤、溺水、蛇咬伤、严重创伤、多发伤等危急重症。
除ICU外,该院还通过多种方式提升综合专科救治水平,形成了多学科全面提升的发展局面,为各种类型的危重症患者铸就坚强防护网。
守护患者不懈怠
6月12日,已回归正常学习生活的患者小军(化名)来到赣州医院复诊。各项检查完成后,他特地来到陪伴自己度过人生中最艰难的18天的病房——ICU病房,看望、感谢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医务人员。
3个月前,当该院救护车赶到出事现场时,小军倒在离国道水西中学路口不远的路边,头顶部裂伤出血,右侧眼睑肿胀球结膜淤血,右侧胸壁凹陷畸形,已经处于昏迷状态,病情危急。
被紧急送往医院后,该院对他进行了CT扫描等方面检查,确诊为开放性颅脑损伤、脑出血,经过3个小时的脑内血肿清除术后,他被转入该院ICU。在这里,小军和医护人员一起经历了生命中最艰难的18天。
手术后,小军持续昏迷了3天,这3天中,ICU经管医生和护士24小时不间断对小军病情进行监护,每天对小军康复情况进行反复检查,开展多学科会诊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不间断进行脑保护、翻身,帮助小军活动肢体等,终于成功唤醒这个花季少年并为保证他今后生存质量作出最大努力。由于小军合并肋骨骨折及肺挫伤,清醒后仍需卧床10多天,该院ICU医务人员克服重重困难,持续做好气道护理、并发症防治等繁重的工作,并鼓励他勇敢面对病魔。在医务人员日复一日的呵护下,小军病情一天天好转,终于在18天后转入普通病房进行下一步康复治疗。
“转入ICU治疗的病人,都是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生命不容儿戏,在生死线上,我们半点不敢马虎,24小时寸步不离守护他们。”ICU护士长赵文琦说,ICU是一个特殊的学科,病人的一切均由医护人员负责。为了守住生命线,护士们不仅为病人提供营养性、药物性护理,还要密切监控患者病情变化,并负责喂饭、清洗、大小便、修剪指甲等一切生活起居,让重症患者享受亲人般的贴心服务,重新燃起生命的希望。(包月妃记者李美霞文/图)
产房里的生死时速“立即启动急救预案,快通知手术室产妇脐带脱垂不能移动,需要在产房行急症剖宫产,通知新生儿科医生来产科会诊。”近日凌晨,在赣州市妇幼保健院待产的汪女士胎膜自破,妇产科医生周林菊做内诊时发现产妇脐带脱垂,胎心音直往下掉,立即做出在产房行急症剖宫产决定,将孩子从母体内“抢”出来。
脐带脱垂会导致脐带血液循环受阻,如脐带血循环完全阻断超过8分钟,可能出现胎死宫内。生死攸关,随着医嘱下达,医务人员兵分几路,助产士第一时间经阴道推开胎头,一直用四指托住脐带于孕妇阴道内,以缓解脐带受压,为抢救胎儿生命争取时间。医生立即和家属沟通,告知病情并等待家属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同时,护士快速做好剖宫产术前准备和新生儿复苏的准备。另一方面,手术室麻醉医生、护士带齐抢救物品第一时间赶到产房准备手术。这时胎儿脐带血管搏动开始减慢,抢救就在高度紧张的氛围中忙而不乱地进行着。
抢救刻不容缓,麻醉迅速实施,效果良好,手术开始,产妇生命体征维持平稳,麻醉5分钟后,产房内响起了孩子响亮的哭声,令人欣慰的是新生儿阿氏评分正常。伴随着新生命的啼哭,产房内原本紧张的气氛慢慢地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迎接新生命的喜悦。
当天,从决定做急诊剖宫产手术到娩出胎儿仅用了15分钟的时间,产科医生处置迅速,麻醉医生、新生儿科医生、助产士、护士默契配合,充分展现了该院强大的技术力量和对紧急情况的处理能力。近年来,该院产科与麻醉科、新生儿科等科室密切协作,大大提高了危急孕产妇的紧急处理能力,为迎接新生命做好更全面的准备。(纪玲)
她们的青春多了份精彩!同住一寝室的4位女医学生坚持献血多年~她们是赣南医学院临床学院的4名90后女生,她们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就读,在同一个寝室住宿。如今,每个月到市中心血站参加成分献血,已成为她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她们说,让自己的血液治病救人,是她们最大的欣慰。
最初,柯雪鹰第一个抱着尝试的态度,在市中心血站捐献机采血小板。“捐献血小板是非常安全的,每位献血者每次使用的都是一次性耗材,绝对不会造成交叉污染。更何况,血液分离机的操作是全自动化、电脑程序运作,还有受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更确保了献血小板全过程的安全舒适。”舒适的献血经历,让与柯雪鹰同住一个寝室的3名小姐妹了解了不少无偿献血的知识,室友们便相继走进市中心血站采血点,最终3人都捐献成功。
“作为医学院的学生,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我们的使命就是救死扶伤,献成分血也是传递爱心、治病救人的一种方式吧。”柯雪鹰说,90后的她们,已坚持捐献成分血三年了。
据统计,至今,她们4人一共捐献成分血51次,全血2次,总量97个单位。她们的无私奉献让一些需要输血的患者转危为安,从而获得生命的延续,而她们却说只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她们还会让这份爱延续。如今,她们都已毕业离开校园,她们说,在未来的医务工作岗位,她们要继续参与无偿献血,为需要的人们奉献爱心。(舒婷)
福音~福音~医院又get了近日,赣州医院心胸外科联合重症医学科,成功为一例重症心肌炎并发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患者实施体外膜肺氧合(ECMO)生命支持治疗技术。
该患者25岁,女性,因重症心肌炎并发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转入该院重症医学科救治。该院重症医学科积极给予呼吸机支持、气管插管、抗感染、抗病毒等对症治疗,然而患者病情重、进展快,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肝肾功能等各项化验指标频临衰竭,生命危在旦夕。如循环状况得不到改善,预期死亡率为%。为此,该院紧急邀请心胸外科专家开展会诊。心胸外科专家在重症医学科专家的协作下,从凌晨4时一直奋战到早上9时多,成功完成V-A模式(股动静脉插管)ECMO操作,让患者心肌得到充分休息,血压、血氧上升,循环得以迅速改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大幅度降低。经过53个小时的ECMO辅助治疗,在心胸外科和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的精心呵护下,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血压稳定,射血分数由原来的不足20%升至50%。
据介绍,ECMO体外膜肺氧合是目前重症医学最复杂、最尖端的医疗技术,是走出手术室的体外循环技术,其原理是将全身静脉血从体内引流到体外,经膜式氧合器氧合后再回输体内,可使心脏、肺脏得到充分休息,临床上主要用于垂危心、肺功能衰竭的患者。ECMO技术难度高,并发症多,目前仅在医院有较好的应用。(赖卫强游永芳)
来源:赣南日报
值班编辑:胡星
责任编辑:李美霞
联系邮箱:
qq.白癜风治疗最便宜的医院白癜风治疗最便宜的医院